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医德医风教育走深走实,形成全员重视、全员知晓、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特开设『惟志惟勤』医德医风学习教育专栏,引导全院干部职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承“仁术慈心,修身济众”院训,以匠心、爱心、廉心,传承大医精诚,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原文】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
【简介】
选自喻昌《医门法律·明问病之法》。喻昌(1585―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门法律》是喻昌所撰的综合性医书。《中医大辞典》称该书“结合临床病症,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命名”。
【语译】
医学是仁爱之术。医家作为仁人君子,必当专注于人情。专注于人情,感同身受,则对待病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以此为前提,询问病人的病苦,自然不会有疏漏之处。古人问诊,关闭门窗创造安静环境,心系病人,详细询问病情,顺从病人的心意,以真诚博取病人的欢心。如此,则问诊者和病人都不会觉得厌烦,从而能够详细地了解病情的本末,令医治不会出现错误。
【阐释】
这段文字说明医乃仁术,而将仁爱之心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重视人情,如此才能推己及人。人是具有情感的,患病之人的病情与情绪交织起来,尤其复杂和敏感。喻昌认为,医者问诊时应当重视病人之情。医者与患者都是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真切体会患者的病苦与焦虑。问诊既是对病人病情的获取,也是对病人心结的开解。
《灵枢 · 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人之常情就是这样,所以医者要因循人之常情,既要如实告知病人的病情,也要给予信心和希望,引导病人配合,开解病人的苦恼。但是,医者也要注意不能曲意迎合病人的情绪,问非所问,更不能被病人或者陪同亲友干扰误导。所以医者应当注意“明以律己,诚以动人”,严守原则,以真诚打动病人,如此才能够与病人一起力挽狂澜,战胜病魔。
本文纯属公益目的,如有图片来源方认为侵权
请联系我们即行删除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供稿:医德医风办公室
编辑/校对:林刘飞 任维
初审:赵琳
审核:闵捷
审定发布: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