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只有河南》,就看懂了中国文旅的未来

时尚   财经   2024-09-29 15:37   江苏  

「河南范式」的精髓是什么,我认为是「关注到更多的人」。






前几天去「只有河南」玩了两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景区,那它没有差不多的小吃街,卖着差不多的轰炸大鱿鱼,差不多的老酸奶。


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文创街区,那它没有差不多的特色老冰棍,差不多的工艺品,差不多就是木刀、牛角梳和丝绸围巾。


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主题公园,那它没有排着差不多的队,等着差不多的过山车,差不多的摩天轮,造着差不多的IP。


甚至拍照打卡的地方,种的都不是差不多的粉黛,差不多的花海,而是高粱和小麦。




01


按照官方说法,只有河南是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包含了3出大剧和18出小剧。你可以理解为一个沉浸式的戏剧主题公园,只不过大部分主题公园是用游乐项目讲故事,而只有河南是通过戏剧的方式讲故事。


所以其他主题公园大多是排队等项目,只有河南则是排队看剧。


要把21出剧看完,我估计至少需要两天时间,甚至需要二刷、三刷。


我自己花了一天半左右的时间看完了3个大剧,然后挑了3个小剧看,剩下的时间基本就在拍照拍照拍照。


因为整个只有河南,像是一座被黄土色的高墙分割和围起来的戏剧城,所以在晴天的时候,光影效果极佳,实在是出片的好地方。


更不用说一进门,目之所及,就是一整片高粱地。


我自己也去过好几个主题公园,坦白讲可能我不是受众,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陪陪朋友。


但只有河南的模式我确实非常喜欢,不管是建筑风格,像开盲盒一样在巨大的舞台里穿梭,还是以「土地、粮食、传承」为核心的戏剧,沉浸式讲述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甚至连卫生间和餐厅都很好,卫生间干净得不像景区卫生间。


餐厅呢也没搞什么网红小吃,几乎都是外面看得到连锁品牌,除了胡辣汤、烩面、流水席这些本地美食外,还有肯德基,恍惚间像是把商场的餐饮层搬过来了。


有些人会奇怪,这样会不会破坏景区体验。


不不不,作为多次在景区被坑、被宰的人表示,我太需要这样的景区餐饮了。


我去景区也不是奔着吃饭去的,我对景区食物有深刻认知,加个文创前缀名,价格就翻番。


我就只求干净、卫生,价格合适,越稳定越好,逛累了可以坐着休息下。


等戏的间隙,我基本都是在肯德基度过的。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现在出门旅游,最怕的其实就是同质化。仿佛出门了,又仿佛没出门。


之前一个朋友跟我说,文艺作品大家都想看点新鲜的,资本想方设法寻找可复制的套路。餐饮大家就想吃熟悉的那一口,资本疯狂内卷推陈出新消费升级。


我特别赞同。


看剧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似乎河南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商业模式,总能打破这个怪圈。


例如胖东来,在沃尔玛好大家都学沃尔玛,山姆好大家都学山姆的时候,走出了一套非常本土的路。并且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学习。永辉就邀请胖东来对自己进行改造。


再比如蜜雪冰城,在新茶饮都在进军高价的时候,用低价铺开了市场,牢牢坐稳第一的宝座,成了许多同行效仿、取经的对象。


现在「只有河南」,同样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文化地标。


我将这种模式,称为河南范式。




02


先说说什么是「文化地标」。


众所周知,地标和城市旅游息息相关。不过这个概念被应用和重视,其实是个非常现代的事情。


1960年,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才在《城市印象》里,将人们对城市印象归类为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这个地标既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风景,主要是被人们反反复复识别,最后用来构建出对于一座城市的印象。


例如一说埃菲尔铁塔,就能想到巴黎,时代广场,就能想到纽约,比萨斜塔,就能想到意大利。甚至通过这些地标的剪影,都能猜出来是哪座城市。


地标既是城市具象化的表现,也是人们去旅行、打卡的重要目的地。


所以可以看到,地标城市,在早期旅游业中可以说是占尽先机。


90年代大部分家庭资金有限,像我小时候班上能旅游的同学都属于环境不错的,要么就是冲着长城去的北京,冲着东方明珠去的上海,冲着西湖去的杭州,并且必然会留下和这些地标的合影。


但这类地标有个问题,就是数量有限,第一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第二是即使有的城市,也要面临地标老旧和数量不足的情况。


要知道,游客也是会迭代的,过去的游客未必想再打卡老地标,年轻一代游客又有新的需求。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里,地标就不再局限于景观,也可以朝着文化靠拢。


典型案例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开始成为许多城市的新地标。光是去年的国庆与中秋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6600万人次。


这点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去许多城市旅游,博物馆那是一票难求。


还有个特点是,博物馆游客越来越年轻化,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2022年度)》显示,2022年累计接待服务观众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50%。


这说明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文化消费需求。


之所以从景观消费,转为这种文化消费,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游客想要更快速,也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除了吃喝玩乐,打卡拍照,证明「我来过」之外,游客还有强烈地,想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的欲望。


我每次去到陌生城市,除了一些热门景点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往老城区和小巷子里钻。


当然这也可能跟我是巷子里长大的经历有关。


因为我认为这些地方,是最能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的。


新区固然有高楼大厦、CBD,但老区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当人们对千篇一律的景点感到厌倦,自然会开始寻求不一样的体验。




03


当然文化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历史、艺术是文化,娱乐同样是。所以不仅博物馆,主题公园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的文化地标,离我们最近的案例自然就是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


我认为只有河南,则是很好地把历史、艺术和娱乐三者,结合到了一起。


我给大家仔细盘一下。


用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作为文化地标,在国内其实已经有了案例。像阿那亚,通过举办戏剧节打造出网红社区,乌镇,同样依靠戏剧节,在一众同质化的古镇中,脱颖而出。


但戏剧目前在国内,始终还是一个小众爱好。戏剧节吸引的,主要也还是戏剧爱好者们。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者想模仿,再造几个戏剧节难以成功,因为观众有限。国内的戏剧主力市场,也只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


主题公园呢,以前我也聊过,总的来说就是大家都想复刻迪士尼的模式,利用IP和游乐项目来讲故事。当然迪士尼这类主题公园也都是有演艺项目的,但总的来说不算是主菜。


但只有河南做了一个国内非常创新的事情,将艺术性质的演艺项目,作为主要内容,代替了传统的游乐项目。


所以说它是主题公园也好,戏剧聚落群也行,只是不同视角下对它的定义。


2010年前后,以地产为核心的主题公园都遭遇了问题,大家普遍意识到故事的重要性。因为你光在游乐设备上卷没有意义,最后的结果就是比谁更刺激,今天你的跳楼机中国最高,明天我的过山车亚洲最快,写在宣传页上都不符合广告法。


在针对大众消费者的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或是服务都是批量供应的,是没有太多独特性可言的。


但故事不一样,故事能带来独特性。


它解决了游客为什么要来你这儿而不去别人那儿的问题,还极大拉长了游客在主题公园游玩的时长,甚至给了游客二刷、三刷、n刷的动力,这从商业上来讲就太重要了。


那么,讲什么样的故事,就变得很关键了。而只有河南选择的是非常本土化,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像三出大剧里,火车站和李家村讲的都是1942年大饥荒的故事,通过演艺和声光电塑造的氛围,直接将观众拉入了那段历史,和角色产生共情。


因此这些剧并不局限于坐在台下观看,站立观看、行进式观看或者在小房间近距离观看,都是为了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


为此剧场在设计上也煞费苦心。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火车站剧场,为了展现角色的一生,采用了一个环形屏幕来进行蒙太奇,让我觉得此时就置身在主角的脑海中,观看角色生前的走马灯。


你不能拿着大喇叭去喊「土地、粮食和传承」这样的主题,但是在看过戏剧,被演员与环境所感染,观众在走出剧场后,自然会有所感想。


因为迪士尼的关系,许多项目选择的道路是IP路线。没有IP就硬造,通过砸钱来催熟,实际成功的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这么个思路来打造河南主题公园,可能就是把大摆锤做成胡辣汤的样子,旋转木马的木马换成水煎包,机械地把河南的文化硬套在各种游乐项目上,会非常尴尬。


对于文化地标来说,制造沉浸感自然是个很好的手段。相比旁观,身临其境当然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也能更迅速地让游客了解一段历史,从而对当地产生兴趣。


除了三个大剧外,只有河南另外18个小剧,都是以不同的形式,来向观众述说河南的一部分。


像人气比较高的《曹操的麦田》和《苏轼的河南》,就是将重点放在了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上。在近距离观看过这些戏剧,对于他们的一种理解后,再去咂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能体会到一世枭雄的心境。再去念叨「老夫聊发少年狂」,更能共情一代文豪的颠簸流离。


其实戏剧《sleep no more》的爆火,就已经证明了互动式戏剧的潜力。还有国内现在各种大型剧本杀,都说明了沉浸感对讲故事的帮助。


只不过或许出于市场和成本考虑,还很少有项目愿意投入其中来做中国的故事。像只有河南这种,规模之大,时长之长,就更是首例了。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下了。


只有河南,是通过戏剧这么一种形式,来讲述河南的故事。它把河南的历史揉碎了,放进了21场,将近700分钟的戏剧里,再通过900多位演员,利用表演,面对面呈现给了观众。


这种近距离的讲述,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是传统的大荧幕也好,VR眼镜也好,很难达到的。恍惚间,你似乎总能听到千年前的声音,隔着一条历史的长河,向你阐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说到底,这是河南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04


我看很多人说来过只有河南后,说扭转了自己对河南的印象,没想到河南可以这么文艺。


这就是文化地标,对于一个地方的意义。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的时候,西班牙的毕尔巴鄂,看西甲的同学应该很熟悉这座城市,经济开始衰退,失业率一度超高。后来引入了古根海姆博物馆,97年刚建成,就迅速成了毕尔巴鄂的文化地标。


这座博物馆每年为毕尔巴鄂吸引了大量游客,直接门票收入就占了税收的4%,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在20%以上,更重要的是让毕尔巴鄂从工业城市转型为文化导向城市,恢复了生机。


我想只有河南也是一样,作为新的文化地标,既是旅游资源,也是塑造河南文化的窗口。如果说5A景区是地理的馈赠,那么文化地标则是人文底蕴的体现。


不管是戏剧,还是主题公园,都来自于国外。往里面填充我们自己的故事,才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自然也有利于文化地标的建造。


像《黑神话》也是如此,电子游戏是外国的模式,但内核则来自中国神话。艺术也好,文化也好,未必非要是精英的爱好,大众也可以享受其中。


所以,如果非要我去总结「河南范式」的精髓是什么,我认为是「关注到更多的人」。


胖东来,虽然没有开出河南,甚至没有进军到郑州,但它被人称颂和理解的地方,其实就是对员工的关怀,和对消费者的责任。


在公司都在想尽办法如何让员工加班榨干每一点价值的时候,胖东来选择了给员工放假。在零售行业都想把自己搞成会员制,全盯着中产消费者的时候,胖东来专注于服务好本地的客户。


蜜雪冰城也类似,在新茶饮开始卖得和星巴克差不多贵的时候,它关注的是中国还有多少人喝不起,也喝不到奶茶。


只有河南也是如此,还有多少人没有看过戏剧,还有多少人没听过河南的故事呢?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近亿的农业大省,在历史上既有过璀璨,在近代也遭受过巨大的苦难,乃至偏见。


我想这也是「河南范式」往往如此朴实,如此关注大众的原因。


即使是文化地标,也是用土墙去建造,用小麦和高粱去装饰,即使用戏剧,阐述的,还是「土地、粮食、传承」的主题。盖因对河南来讲,这些才是文化的根源。


相比现代活跃的浙商、粤商,豫商可能并不那么起眼。但不要忘记了,中国最早的商业概念是起源于河南的。


商部落的首领王亥,带领百姓,驱赶牛车,前往黄河沿道的城邦,进行交易,最后让部落日益强大,建立了商朝。人们因此也将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就像「河南范式」,在一众互联网模式中,并不显山露水,但经过日夜耕作,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把种子留下来,持续地播种下去。


因为人终归是要吃粮食的。


「只有河南」创造了一个文化地标新的运营模式。我觉得未来,会有更多的地方,去借鉴这种模式,去向游客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因为只有河南,也不只有河南。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IC实验室
从品牌看商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