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了一个伪需求的故事,不是靠钱就能圆过来的。
最近广告圈出了个大事,就是蕉下裁掉了整个公关团队,把市场部并入到了销售部。
给不太了解的同学解释下。蕉下呢,是一个从防晒起家,现在围绕「轻户外」这个概念做营销的新消费品牌。跟另一家主做内衣的蕉内,除了一个姓以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两家都在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都有做防晒服,在很多产品上都有重合,所以也不怪很多消费者分不清楚。
为什么这个裁员在广告圈闹得这么大,很多人都出来讨论,主要是按照传统广告人的标准,蕉下的市场团队其实是个很优秀的团队,之前找群玉山制作的《惊蛰令》在业内广受好评,拿了不少奖。就这么一个团队,说被拿掉就被拿掉了。这就像是一个普通学生,看着班上考了90分的学霸还被退学了,那第一反应肯定是焦虑,担忧自己的生存状况。
蕉下这波裁员也很简单。原本是想要IPO的,那自然是声量越大越好。不管是做《惊蛰令》这样的广告,还是花大价钱找周杰伦、杨幂来代言,说到底就是要让资本市场相信「轻户外」这个故事。现在IPO两度折戟,财务上的压力陡增,品牌部门作为一个花钱的部门,又失去了上市的价值,于是被最先拿掉了。
这也就引发了广告圈的争议,就是这几年反复被讨论的,品牌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市场部门是不是必须要背KPI,为转化负责?既然故事都讲不通了,是不是消费品就只有去拼多多做白牌一条路可走?等等。
01
我觉得蕉下这类新消费品牌,尤其鞋服行业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故事讲错了,拿着伪需求去讲故事,消费者不信,资本肯定也不会买单。
蕉下是怎么火的呢。
蕉下最早是靠200块一把的防晒「小黑伞」出圈的,然后开始卖各种防晒装备,防晒帽、防晒服、防晒袖这些,价格也都不便宜。恰好这几年,防晒跟抗老概念绑定很紧密,物理防晒是个很硬的需求,大家应该能明显发现这两年夏天,街上把自己裹成粽子的小姐姐变多了。蕉下就在防晒这个赛道,一骑绝尘。
但是防晒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最重要的是它的季节性很明显。不管你怎么科普一年四季都有紫外线,所以防晒工作要365天不停歇,也改变不了防晒产品只有在夏天才好卖的事实。
于是在2022年,蕉下就搞出了一个「轻量化户外」的概念。
大概就是,19年之后,大家健康意识增强,户外运动场景变多了。但传统的户外,比如说爬个雪山啥的啊对普通人来讲太硬核了,大部分人就是周末开个车,到城郊徒个步露个营啥的。
那他们对装备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要轻巧便携,平时通勤也能穿最好。像蕉下的防晒产品,就很契合,比如你出去钓个鱼啥的,肯定就不会穿硬壳冲锋衣吧,穿个防晒服就很合适。
诶,乍一听之下,这故事还挺符合逻辑,很有搞头,是个好故事。
但品牌故事就是这样,讲得通的故事,不等于有效的故事。大部分公司往往就是把这俩等同了,甚至偏执到陷进泥潭。因为故事讲得通,所以自己越发信,哪怕真实的市场不接纳这个故事,也不会是故事的问题,而是故事还没传达到位。
主要是这几年鞋服领域几个成功品牌的公式,大差不差,都是从功能性转化为日常性最后时尚性。
典型的,Lululemon,瑜伽裤起家,因为舒适成了白领们的通勤选择,可以在办公室和健身房场景无缝切换,甚至因为好穿,杀进了男性市场。
还有始祖鸟,从冲锋衣打天下,明明城市里完全用不到那个防水级别,硬是被潮人赋予了时尚价值,一跃成为奢侈品。
也难怪其他品牌都想抄作业,这两年但凡是个服装品牌,都要在运动休闲和户外这俩领域里插一脚。
轻量化户外,听着就比防晒有前途啊。
02
但实际情况是,蕉下的户外产品销量,至今在它的销售份额里占比不大。它卖的最好的,依然还是防晒产品。
并且为了塑造好这个「轻户外」的概念,蕉下在营销上砸了不少钱,研发的投入却并不算高,并且许多产品的毛利都在60%以上,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给人感觉就是奔着讲故事然后割中产的韭菜来了。
问题就是轻户外这个概念太模糊了。这个赛道上,你说你轻量化,上有始祖鸟、凯乐石、Patagonia等等专业玩家的各类产品,下有安踏、优衣库、迪卡侬这些巨头横插一脚,你想花大力气打造的护城河,结果是大佬们顺手就能填平的水沟。
我一直很讨厌消费升级、降级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消费只有顺应时代这一种情况。
防晒这个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最需要防晒的,其实是烈日下奔波的外卖员、快递员,在户外工作的劳动者们。但新消费品牌们看不到他们,似乎只有愿意付出溢价的白领,city walk的潮人,才是唯一值得服务的对象。想尽办法讲一个什么这个故事,那个故事,创造一个潮流。一旦中产们拒绝被割,年轻人不想付出溢价了,就怪市场,怪客户,怪消费降级。
这几年IPO的艰难,希望至少打醒一些公司,消费行业,造概念,然后砸重金营销,谋求短期内上市的路子,很难行得通了。品牌不会死,死的只是不顺应版本的公司。编了一个伪需求的故事,不是靠钱就能圆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