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皮质下梗死(SSI)占所有急性卒中的四分之一,视网膜和大脑微循环有相当大的同源性,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大脑微循环的变化。视网膜病变体征,如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血管阻塞被认为与SSI的发病率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SI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降低,视网膜影像已成为通过评估视网膜来评估神经退行性变和微血管系统的有用且精确的工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吴波教授团队使用Intalight赛炜全眼OCT对SSI患者进行视网膜微血管评估,并试图确定RIPLs是否与SSI相关。这一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IF 5.40)。Intalight赛炜如意全眼OCT拥有“真血流”算法,其OCTA分层是根据视网膜血管系统解剖学定义,完全匹配血管组织学结构,可为疾病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文献截图
这是第122篇Intalight赛炜合作专家文献,以不断迭代的如意全眼OCT为利器,Intalight赛炜目前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河南省立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专家团队合作发表了130多篇国际期刊SCI文献,许多为5-11分的高质量期刊。
视网膜缺血性血管周围病变(RIPLs)是视网膜中周部缺血的一个指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确定RIPLs与单发皮质下梗死(SSI)之间的关系,并研究SSI患者中存在和不存在RIPLs的两组在脑血管疾病成像负担方面的差异。
在这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共招募82例SSI患者和72例非卒中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都进行磁共振成像和SS-OCTA检查。在磁共振成像上观察小血管疾病表现,如腔隙、脑微出血、脑白质高信号和血管周围间隙,在MRI上进行评分。
图 1. 多模态 MRI 显示单发皮质下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左侧基底神经节最近有一个小的皮质下梗塞病变(红色箭头;A)。使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图像(B)评估脑白质高信号(蓝色箭头)和腔隙(黄色箭头)。分别在 T2 加权图像 (C) 和磁敏感加权图像 (D) 上评估脑室周围空间(绿色箭头)和脑微出血(白色箭头)。MRI表示磁共振成像。使用如意全眼OCT以黄斑凹为中心进行6×6 mm的OCTA扫描,并对RIPLs进行评估,RIPL定义为存在局灶性萎缩或内核层变薄,并伴有外核层向外丛状层代偿性向上扩张。
使用如意全眼OCT自动生成SVC(浅层血管复合体)与DVC(深层血管复合体)的血流图像,以及软件生成的SVC和DVC血流密度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图2:RIPL的OCTA图像。RIPL(黄色箭头)出现在 DVC 中,并显示为局部收缩并伴有补偿性向上延伸(黄色箭头)。这反映为OCTA上稀疏的视网膜微脉管系统(黄色箭头)。绿色箭头显示垂直于图像的视网膜血管,DVC为深层血管复合体,RIPL为视网膜缺血性血管周围病变;SVC为浅层血管复合体。SSI患者的RIPLs发生率(54眼,34.62%)高于对照组(6眼,4.17%)。在校正危险因素后,SSI患者的SVC密度(48.00±4.86%比51.15±4.36%,P<0.001)和DVC密度(51.51±3.51%比54.75±4.44%,P<0.001)均低于对照组。
在调整了危险因素后,RIPLs的存在与SSI显著相关(优势比[OR],1.506 [95% CI, 1.365-1.662], P<0.001)。SSI患者有RIPLs的眼较无RIPLs的眼深层血管复合体密度低(P=0.035)。在校正血管危险因素后,SSI患者中RIPLs的存在与脑室周围白质高信号增加(β=0.414 [95% CI, 0.181-0.647], P<0.001)和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β=0.296 [95% CI, 0.079-0.512], P=0.008)相关。
作为缺血标志的RIPLs可能在SSI患者中普遍存在,并可能为SSI视网膜缺血提供额外的标志物。RIPLs的存在与SSI相关,独立于血管病危险因素。在SSI患者中,RIPLs的存在与PWMH和PVS—BG负担的增加有关。通过OCT/OCTA进行视网膜成像有望成为检测SSI患者缺血性变化的无创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