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寂静,阳光倾洒,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也就是说,这茶从华东到华北再回华东,不远万里转了一圈后,让我幸福地喝上了今春的第一口新绿。
一说安吉白,就容易想起那些经典老梗——安吉白茶不是白茶,大红袍不是红茶,洞庭碧螺春也不是洞庭湖的茶⋯😅
安吉白茶是有名的绿茶,制茶的茶树是一个基因突变而形成的白化变异品种,白叶一号。这个白化种对温度很敏感,早春气温较低时新发叶片偏白色,因而得名。温度上升后叶片颜色会绿回来。
又,这个变异后的品种,所含氨基酸更多,茶多酚量更低,所以滋味益加甘甜,广受茶客喜爱。
捋捋顺其实是,把白叶一号用绿茶工艺制茶,所以其实说全了应该是“安吉白叶绿茶”。
采的时候不同,成品安吉白颜色不一,有偏嫩黄的、玉白的,也有很绿的。我拿了手头的今年新的安吉白和大佛龙井对比了一下,上面是安吉白,下面是龙井。这撮安吉白绿得还挺王希孟吧。
而这撮龙井,早采的龙井是在鲜叶细嫩时就采摘了,叶绿素尚未完全形成,所以茶叶成色反而是这种草绿中带点糙米黄的。
新鲜绿茶的“绿中带黄”和绿茶放陈后的“发黄”很不一样。下面这俩都是安吉白,暗黄色的是去年春天的,开封后沒抓紧喝完,剩下了半包后来忘了喝了。瞧瞧这一岁的茶,它就黄了,香气和滋味比新茶时期褪了起码一半。可见绿茶得少囤快喝,否则有点暴殄天物。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自东向西,自台湾至云贵;从南到北,从海南到山东甘肃,有多个各具特色的茶叶产区,茶叶品类数不胜数。边喝边学边对比,是件很有趣的事。
六大茶类中,绿茶为大宗,产量常年占全国茶总产量一半以上。我们浙江省就是个绿茶大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湿冷,很适合栽小叶种茶及一些中叶种茶,小叶茶适合制绿茶,所以此地是传统绿茶产区。
由于浙江绿茶太多,光S城本地就有平水日铸、泉岗辉白、绿剑茶、大佛龙井、越乡龙井、觉农翠茗、望海云雾等知名绿茶,所以我虽然喝过的绿茶也不算少,但其实是仅仅浙江一个省的绿茶都还没全喝明白。
放眼全国,喝过的离我最远的绿茶好像是贵州湄潭的绿茶,湄潭县隶属大名鼎鼎的红色圣地遵义,抗战时期竺可桢带着浙大西迁,就到了湄潭。湄潭的茶业产业发展史上也留有浙大农学学人的心血,并带着龙井的血统。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和湖南丘陵过渡的地带。我们学过高中地理,肯定知道,这样的过渡区域地形起伏大,山川秀丽,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大概确实特别适合茶树生长,于是湄潭脱贫的过程中大力种植了茶这种经济作物。现在的湄潭可是个重要绿茶产地了。
说来好笑的是,我喝到湄潭茶是在好几年前收到的一个西部扶贫物产礼包里,彼时还很井底之蛙,以为绿茶只有我们长三角有,一度对湄潭绿茶颇感新奇。
后来渐渐知道,绿茶产地在全国的分布范围其实极广,且各省绿茶有各自特点,细柔浓厚,各有各的粉丝群体,可谓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种“最好喝的心上绿茶”。所以光盯着浙江绿茶喝的话,那肯定是太狭隘了⋯⋯
浙江的绿茶,最有名的毋庸置疑是西湖龙井。正宗西湖龙井每年产量相当有限,据说平均下来,杭州市民也不过人均只得一两。算一算,若5g 一泡,一人有10杯可喝,尝个鲜也足够了。
西湖龙井少,那么可以喝钱塘龙井、越乡龙井、大佛龙井嘛,都是不错的。关键是,要新茶新茶新茶。这几个也都算广义的成熟龙井产区茶,春天出品的龙井新茶汤叶具佳,可赏可饮,是性价比极高的口粮茶。
新鲜绿茶就像春日的精灵,收到张老师这罐茶的时候,一边拆快递,一边就隐约有沁人心脾的芬芳探入鼻息。
打开闻一下,一阵扑面而来的混合着鲜奶油和薄荷的鲜甜气息,空灵醒豁。这样的描述很是主观,若是按着茶学书上的教导,应该叫“花香”“栗香”“豆香” 一类。
春日里喝一口最当时的绿茶,一刹那间会滋生出很矛盾的心情。茶汤鲜爽,一饮而尽,自然有轻盈缥缈的,放逐的快乐,又因为悬在半空,沉醉其间,担心脱实向虚,不知归路,入了大自然的迷魂阵。
绿茶是不发酵茶,新茶含有较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物质,对胃部略有刺激,喝茶容易感到饿。最好配点茶点吃吃。
不过这种理论上的论据都是借口,除了绿茶,我喝全发酵红茶、半发酵的乌龙、陈年白茶等等,也想配些茶点吃吃。
总之重点是想配些茶点吃吃,可能内心深处首先是想吃茶点,又想解个腻,所以才去配点茶喝喝。
最近喜欢边喝边吃的点心,一个是老字号厦门义兰饼家的花生酥。小包装,干净方便,不含蔗糖,使用麦芽糖。非常适合喜欢传统花生酥又怕太甜的人。
还有一罐咸亨食品的鸡骨头香糕。这个可能口味小众了点,但是这玩意儿和茶汤特别配。
然后顺便扯一扯“居家饮茶简配茶具”。
前阵子髮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松园喝茶,我边看新闻边研究了一下他的茶席。
这回我方招待了两种广东名茶,乌龙喝了凤凰单丛,红茶喝了英德红茶的金毛毫。
元首茶叙,自然喝得比较考究。
红茶要用广彩的盖碗冲泡,搭配汝窑的杯子 。
单丛要用潮汕紫砂壶和广彩品茗杯。
再配上身后的潮绣屏风,从茶,到器,到软装,都是浓郁的岭南富贵老广风。
新闻镜头扫过小马哥的茶席,几乎集齐了正经喝茶的全套家什。主泡器、托盘、分茶器、茶滤、盖置、茶拔、建水、品茗杯、茶巾、茶席,等等。满满摆了一桌。
我想了想,这些茶具种类我好像也都有,要摊个正经茶席出来也是行的吧。
但是呢,日常喝茶主打一个“极简而充分”,这堆东西里头我每天一定会用的其实三件就够了:
一个主泡器、一个分茶器、一个托盘。
主泡器泡茶,茶汤倒到分茶器,直接捧着分茶器喝,就行了,不一定非要从分茶器倒茶到名茗杯。一个人喝茶可以省去品茗杯,大家一起喝茶则不能省。
或者,如果品茗杯比较大,比如我有个小霞同学送的超大柴烧茶杯,那么可以用主泡器+大杯+托盘的组合。
托盘的作用,一是端起茶具移来移去方便,二是泡茶倒茶时会有茶水洒出,接个托盘免得桌面弄湿。
我的托盘年代久远,开片上的金丝铁线已经被各种茶汤浸泡过,有了茶色纹路。这也算日常生活对器物的二次创造了吧。
托盘大小,可放下一个主泡器、一个分茶器、一个品茗杯,就行了。不用太大。前面虽然说了品茗杯非必需,但有时茶汤太烫,还是想要先倒一些到杯子里降温以便马上可以喝上一口。所以杯子的位置还是要给它留着。
分茶器我喜欢用玻璃制品,便于观察不同的茶汤颜色。
市面上各种标了台湾牌、日本牌的玻璃分茶器,大多是河北产的,价格中枢20左右吧。
另外有一个白瓷的分茶器,因为长得好看且握感不错买的。但只能顶视茶汤,整体上不如透明的好用。
主泡器常用的有三个。越青堂的一把青瓷壶,200ml,这是个S城本土品牌,某个活动主办方送的。一把紫砂壶,120ml,也是哪个年代久远的活动送的。有啥用啥。还有个100ml的盖碗。
虽说泡不同的茶忍不住想换换茶具,但是只选一个主泡器的话,那还是普普通通白瓷盖碗最实用。
所有茶都适合用盖碗泡,全能选手。泡绿茶、黄茶,盖碗可以观个叶。泡红茶、乌龙,盖碗可以快速出汤。洗盖碗也比洗壶方便。
我这个白瓷盖碗是Pdd上买来练手的,11块钱。目前为止还沒手滑把它砸了,可以继续用下去。
要避雷的是草木灰釉盖碗,好看,但是导热性能太好,就烫手,就握不住,就容易砸。
对了,春喝新绿茶,除了那一口鲜爽,观茶叶在杯中沉浮舞动,也是赏心乐事。所以泡绿茶常用透明玻璃杯。
用透明分茶器兼职一下玻璃杯就行。好的工具都是一专多能的。
日常喝茶,还有两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投茶用具和建水(水盂)。这俩主要和卫生有关。
茶叶先倒到茶则上,再投茶入主泡器,避免手碰到茶。
我这个茶则是某年某罐安吉白茶附赠的,安吉产竹子,就地取材的竹茶则。
虽然是个挺好看的茶则,但是大部分时候我还是直接手抓茶叶。反正,第一泡茶可以先洗茶,有什么不干净的也都洗掉了。
洗茶的话,就需要一个建水,用来盛废水。
但是呢,喝茶前总要洗洗茶具,洗完順便把茶叶投好,第一泡茶汤可以直接倒进水槽。所以我的建水其实也不大用。
要不要洗茶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有人坚决要洗,有人坚决不洗。
我一般简单粗暴地以茶叶价格来划分。
口粮茶应洗尽洗,咱不差这点茶汤。
贵的茶就不洗了,不能把人民币和洗茶水一起倒掉。
最后,中国茶叶实在太多,这个喝喝那个喝喝,有些茶会过了最佳赏味期。还有些茶,喝了不大满意,丟了又可惜。
那就,春深深了,夏天来了,冷泡茶喝起来吧。冷水泡茶,多酚类、茶黄素等析出少,品质普普的茶也能喝出个清甜滋味。放进冰箱随时取饮,也是极好的。
如果冷泡也喝不完,还可以煮茶叶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