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非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在时代的变迁中,它们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莲塘一中的美育教学,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在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中,美术组的老师们引导学生们走进非遗文化,深入了解并积极实践创作各种类型的非遗作品。心灵手巧的学生用精美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一份热爱与传承。
课堂活动图(合集)
课堂活动图
印章篆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的融合体。高中美术课程中的篆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篆刻的基本技法、鉴赏优秀的篆刻作品,学生可以逐步掌握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学生篆刻作品(指导老师刘晨)
课堂活动图
课堂活动图
藻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构建,也被称呼“最高形制的天花板”。以其独特的形制与装饰韵味大放异彩。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观察、欣赏、讨论等方式,纹样从图案的设计到色彩的练习,到运用布包,扇子的制作。带领学生了解藻井的结构、纹样及寓意,感受古人巧夺天工的匠心精神以及对天地的美好祈愿,感受藻井的形式美、内容美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极致美学,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学生藻井作品
学生藻井作品(指导老师魏素芬)
课堂活动图
学生藻井作品(指导老师高山)
课堂活动图
学生藻井文创包(指导老师魏素芬)
绒花这门古老的手工艺,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展现了东方美学的韵味。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高中美术课堂的传承非遗文化,开展课堂仿绒花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仿绒花作品。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绒花的制作技艺,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深入研究与热爱。
学生扭扭棒作品(指导老师赵一培)
课堂活动图
中国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我国非遗文化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开展了非遗系列课程之一的剪纸课程,学生了解非遗、了解剪纸的历史。通过各式各样剪纸主题,开展了团花剪纸、剪纸娃娃、二十四节气剪纸、套色剪纸等一系列活动。感受剪纸的美,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感受中国剪纸文化,学会剪纸的技艺,提升感悟美、学会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学生可以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美,开阔视野,形成创新、实践、合作的意识。培学生的耐心、细致和创新思维能力,了解中国剪纸的历史渊博和文化内涵。
学生团花剪纸作品(指导老师涂姿颖)
课堂活动图
学生剪纸娃娃作品(指导老师涂姿颖)
课堂活动图
学生24节气剪纸作品(指导老师魏翠芳)
课堂活动图
学生套色剪纸作品(指导老师刘晨)
课堂活动图
传承不仅仅是对技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彰显。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会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一审一校:张蕾
二审二校:熊云文
三审三校:孔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