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虽小,却是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前不久,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以课间为“切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近段时间,激活课间,想方设法让孩子“动起来”,成为各地各校的积极探索之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运动,大声地表达,大声地说话,互相之间“玩闹”起来,除了有强健孩子身体的积极价值,还在一张一弛之间调适着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为保护好孩子爱“闹”的生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
现如今,一些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重点在于时间是否保证、内容是否丰富、安全管理是否到位,而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比如如何促进身体健康,尤其在提升体能素质方面的研究设计并不重视。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运动是否足够,是否能增强学生体质,要看学生身体活动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所构成的运动负荷总量。因此,课间活动的设计,不再是独立和单一的,课间活动的时间、强度是每天身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的课间活动安排必须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其他形式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要满足“每天一小时”或者“每天两小时”的时间要求,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贡献一部分的运动负荷量。因此,无论是大课间还是小课间,都要让学生们科学、有序动起来。一些中小学专门创编体能操,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发展综合体能的专门练习,针对体能弱的学生专门设计精准的练习,补齐短板,促进其均衡发展。针对中考体育的难点项目,一些学校在大课间期间进行体能强化训练,比如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些学校在教学走廊的墙体上安装了引体向上练习器,组织学生课间练习引体向上,提高学生上肢、肩部、胸部、背部力量。当然,在实践中,为保证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课间体育活动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进行适时调控。现如今,在改革的呼声和期待中,课间安排出现了新的动态。比如,2023年,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组织推广课间“微运动”,要求学校创新课间活动方式、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多措并举提升课间活动质量。他们要求课间学生必须离开座位,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在走廊上、操场上组织学生开展老鹰抓小鸡、跳皮筋、扔沙包和徒手体能练习等多种体育呼吸活动。
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把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通过延长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裕的课间休息时间,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进阳光,做一些适量的体力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可穿戴设备、图像识别、AI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课间活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课间,学生可以在屏幕提示下完成各种练习,摄像技术可以同时捕捉多个学生的练习,全程监控负荷水平,迅速完成动作评分,即时呈现成绩和排名,增加了学生的练习趣味。有的学校基于智能体育管理系统,利用大课间、小课间组织小型比赛。比如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组织校园足球“班超”赛,将复杂、跨越整个学年的赛季比赛依托于竞赛管理系统,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比赛,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促进身体健康是课间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想要培养青少年的终生运动习惯,乃至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还需要我国中小学尽快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育锻炼监测和评价机制,以求在课间内容上做到科学锻炼和娱乐身心并存。基于此,一套能够了解青少年运动特点,符合其运动规律的衡量标准,是检验校园课间活动体育锻炼效果和丰富活动内容的绝佳方式,而家长也能通过最直接的数据体现来实现对课间锻炼效果的监督:《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由上海体育大学组织体育和教育权威专家参与,分项目较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技能评定标准的文献,通过会议、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了来自学校体育、项目管理、运动训练、基层学校等多个层面的 254 名专家,围绕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预测试。
在此基础上,研制组经过预测数据的分析和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标准”体系架构。
《标准》的出台把体育学习的过程科学有效的划分成了四个阶段十二个等级进行,不仅反映了个体的运动技能进阶规律,更让孩子在体育学习中有更明确的阶段性目标,通过每一个目标的达成,让孩子对于体育学习更有兴趣;让体培机构的教学更系统,更标准;让家长更清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程。
现如今,体教联盟正在全国推广《标准》——以《标准》为导向,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分年龄段、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的形式,能够更好促进青少年掌握1至2项运动,养成终生运动的好习惯。与此同时,《标准》的实施将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荣誉感,同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号码同微信,欢迎私聊来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