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大学生就业讲究“金九银十”,然而今年却有不少学生遇到了“不接收‘疫情班’”的回绝理由。在大学经历了长时间线上课的学生,在找工作的第一年,开始面对偏见与回响。
而在歧视的另一头,是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
2024年3月,北森基于过去一年的数据,呈现了一份招聘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招聘供需指数整体走低,企业对人才愈发挑剔,优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备受追捧,普通人才或面临过剩。
在如今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聘者的鉴别和培养对如今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成本。停招“疫情班”应届生也与企业发展的困境相关,目前企业发展困难时,在简历阶段就淘汰应届生是压缩用人成本的举措之一。
只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一旦某一个标签或者身份被创造出来,它就会几乎无一例外地就会把人归因、做简化,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偏见出现。
就像有了“疫情班”这种说法,不论是在HR还是应届生心里,一些本来客观存在的问题“可能就被放大了”...
说回“网课一代”,近些年毕业生缺少校外实践是企业的主要顾虑点。一位资深HR就注意到“疫情班”应届生的校外实践经历有所减少。而在过去,他是所在企业都会筛选出有3段及以上校外实践的应聘者进入面试,而在“疫情班”中,至少50%的人校外实践少于3段,在疫情前,这个数字只有大约30%。
而这种认知缺乏与差异,会表现在工作的细节中。例如当下流行的“社恐”“i人”等标签,在资深HR看来都意味着“没有与社会相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在现实中都遇到过不少缺少沟通能力的应届生。
作为专业的体育教育服务平台,为了推动体育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体育生群体对实习的强烈需求,体教联盟现正式开始招募体育生陪练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