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眼
●女副局长推介大米走红!文旅这碗饭,还得“赵叔(shú)”煮才香
●线上小程序不得随意“同步”线下信息
●客服不能打着“智能”旗号添堵
●“工厂流水线”被打假,直播带货虚假宣传何时“下线”
●互联网广告不能隐形
女副局长推介大米走红
文旅这碗饭
还得“赵叔(shú)”煮才香
一段英音叠乡话的反差视频,成了沈阳文旅发展的突破口。画面中,辽宁沈阳于洪区文旅局副局长彭勃身着正装,站上搭建在稻田中的演讲台,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推荐当地特产。接着,她秒切东北话:“赵叔(shú),帮咱介绍一下,来!”视频出圈后,彭勃说,正赶上收稻子,是在非常急的状态下拍的片子,并没有专业拍摄团队,“早知道能这么火,美颜说啥也不能开那么大。”
微评
上一秒是洋气的英语,下一秒是接地气带口音的“赵叔”,流露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东北乡亲自带喜剧天赋,英语与地方话的强烈对比,形成了跳跃的喜剧感,受到欢迎理所当然。“反转式”介绍东北大米,既收到了意料之中的“笑”果,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据报道,村里这几天已经卖出20多万斤大米,赵叔等种粮大户的电话都被打爆了。一个视频,引发天南海北的网友热情下单,不仅因为中英文无缝衔接带来的流量,还因为创作者在视频里流露的真诚。
创意是破圈的手段,诚意是走红的密码。彭勃接受采访时,一句“再不拍,稻子就收没了”,体现于洪区文旅局抢抓时机推介稻米的担当。反差和创意,是打开农业推介的新思路;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则是不断推出好创意的根本。虽然时间紧张,但能看出讲述稻田故事的用心和真情;虽然开了美颜,但遮挡不住彭勃和赵叔的朴实本色,更掩盖不了东北稻田的广袤和优良。
既要把吆喝传进网友耳朵,也要把游客需求放在心上。既要亮出家乡特色,也要提供掏家底式的服务。面对雪片般的大米订单以及全国各地热情的“剁手族”,文旅局不妨问问大家对大米口感和品质的反馈、对当地土特产还有什么需求。从交通接驳到景区导览,从美食尝鲜到农家住宿,无不需要这座站在闪光灯下的城市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售后服务,是承接“泼天的流量”后必须答好的作业。
(北京晚报)
线上小程序不得随意
“同步”线下信息
未经消费者同意,线下商店的线上小程序无权获取消费者的线下交易信息。某线下商店由青岛某公司实际运营,与商店同名的微信小程序由被告北京某电子商务公司运营。2021年10月,马某在该线下商店购物,并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商品二维码自主结账。扫码后跳转至商店微信小程序,小程序随即显示该笔交易的交易店面、交易时间、商品名称等信息。马某认为,自己线下购物、线下微信付款,未调用、未使用该商店微信小程序,在其扫描“扫一扫支付”二维码后,就被商店微信小程序获取了自己的线下购物信息,侵害其个人信息权益。故马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赔礼道歉。
微评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某商店购买商品的交易信息包括交易店面、付款价格等信息,系原告在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被告运营的微信小程序在《用户服务协议》《隐私政策》中均未明示涉案小程序将获取消费者的线下交易订单信息,且线下交易时亦未向消费者告知并取得同意。
此外,原告系在线下店铺购买商品,交易相对方并非本案被告,且商店线下展示的二维码仅有“扫一扫支付”字样,故对于消费者而言,该二维码应仅具有支付功能,扫描该二维码致使小程序获取线下交易记录并非必要,不属于“为订立、履行合同所必需”,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马某书面赔礼道歉。
随着实体经济数字化程度加深,线上线下一体化自营商店呈现规模化发展,该类商店往往有独立运营的APP、微信小程序等集支付、消费于一体的线上平台。该类经营模式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优势,但在个人信息处理方面容易引发个人信息侵权风险。
(工人日报)
客服不能打着
“智能”旗号添堵
当前,不少客服平台全面应用智能客服。但据媒体调查,无论是电话端的智能语音客服系统,还是网络端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智能化”名头之下,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常常相当糟糕。要么答非所问,各种表述难以被准确理解,你问东它答西,不停“打哈哈”;要么机械道歉,态度是挺好,就是不解决任何问题。更无奈的是,转过头想找人工客服更费劲,入口隐蔽、层层转接不说,有的平台甚至直接取消了。就这么一通折腾下来,难免火冒三丈。
微评
于企业而言,拥抱技术、降低成本,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觉得有智能客服就万事大吉,任由其打着智能的旗号给人添堵,就有问题了。“客服”是消费者反映问题维护权益的重要渠道,若企业使用新技术只是为了削减成本、营造科技感,甚至将其作为隔绝消费者诉求和问题的屏障,不仅会拉低自身形象,也是在实实在在损害消费者权益。
更大范围看,现实生活中,看似进步、实则退步,名为方便、实则添堵的技术应用还有不少。比如,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去银行激活社保卡,却被要求必须在自助机上进行人脸识别,无奈家属只能将老人抱起做认证;再如,有政务中心摆上了高档饮水机,可要喝水却得先扫码再关注,统共七步一步都不能少……本意是用技术为服务赋能,到头来却是“有技术没服务”“越智能越拉胯”,多少有些可气。
服务也好,技术也罢,最终还得看大家用得趁不趁手、方不方便,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多数智能客服却还在原地踏步,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
“工厂流水线”被打假
直播带货虚假宣传
何时“下线”
直播间里,目之所及处堆满了塑料包装的食品,主播坐在输送带一端,将传送来的食品娴熟地装进纸箱中,同时不忘与手机镜头前的“老铁们”热聊。近来,这种直播间工厂流水线惨遭打假。有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的“流水线”,不过是道具伪装,输送带“循环往复”只是障眼法,这种表演工具在电商平台上一搜一大把,而且“物美价廉”;所谓的车间,也不过是搭建的场景更“省流”的版本是,直接绿幕抠图成像,只需一部手机、一块绿幕、一个App就能搞定。
微评
直播间的工厂流水线,不在源头工厂里。自然,那些直播间售卖的产品,也非工厂直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物美价廉也并不存在。如此说来,这种直播带货就是彻头彻尾的虚假宣传。从本质上来说,它与蹭产地的月饼、不含红薯的红薯粉、虚构故事的卖惨助农直播,并无不同。虽然套路迭起,但虚假宣传的底色不改。估计有人纳闷,一些直播间里,这种主打“工厂直发”的场景一眼假,为何有粉丝就是没能看穿,竟然还激情下单。
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消费,很难不受直播间情绪传播的影响。不论是“123上链接”的激情高亢式,还是旁征博引写作文的温文尔雅式,抑或是细数“我的前半生”的苦情卖惨式,其实都是主播立人设的一种努力。也是在此过程中,主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进而产生共情、信任等情绪,并最终冲动下单。
不断迭起的虚假宣传套路,让不少消费者躲闪不及,已成为直播带货的首要问题。面对屡禁不止、迭代出新的虚假宣传套路,监管和治理如何跟上,已迫在眉睫。有专家支招,负有监管责任的平台方应加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督促以虚构场景充当直播间背景的直播间进行必要的醒目标识,或通过弹窗等方式尽到消费者告知义务。同时,加强事后追惩,让钻空子的行为真正付出代价。还直播间一片晴朗,相信这是广大消费者和行业从业者所共同期待的。
(光明网)
互联网广告不能隐形
“熬夜赶作业皮肤起皮还长痘,赶紧用某某产品抢救一下。”“有朋友好奇我最近怎么变白了,其实是因为我用了某某产品。”在社交平台上,这类隐形广告可谓层出不穷——博主以分享日常生活的名义,向网友推荐产品,令人难以区分是真实体验还是广告。更有甚者,还会用夸张、博眼球的故事引发网友关注,给广告套上虚假外衣。
微评
今年8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执法指南》提出,互联网广告可识别性,是指互联网广告能够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不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然而,在自媒体平台上,打隐形广告的行为屡见不鲜。隐形广告之所以防不胜防,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博主没有给广告打上标签的动力。通常来说,当视频内容显示“广告”“推广”等字样后,除非付费“推流”,否则很难获得更多流量;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广告标注的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无法仅从内容判定是否为收费推广。加之监管难度大,对海量网络内容一一核查十分困难。
这种打“擦边球”的隐形广告,虽然在短时间里可能会获得流量和收益,长远看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当用户发现自己点击的是广告,或者购买后的产品、体验与博主描述并不相符时,无论是博主、品牌方还是平台,都会因此失去用户的信任。
规范互联网广告,平台有能力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平台应加大内容规范,严格审核广告内容,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通过AI、算法等技术手段识别隐形广告,及时要求博主进行标注,确保广告标识清晰、易于识别。同时,平台也应优化调整广告策略,根据内容推出更加多样化的广告形式,为创作者、广告商提供更多便利。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