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六: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可控性

科技   2024-11-26 15:28   湖北  





在大型装备制造业中,企业通常通过严格控制生产流程、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来确保产品的交付质量、成本和交付时间。这种高度可控的生产环境使制造企业能够高效运作,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然而,当企业从制造转向维修服务时,情况却截然不同。维修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可控性成为一大挑战,特别是当“质量靠员工自觉,利润取决于一线,交期粗放式管理”时,这种挑战更加凸显。
                                                                                                                                                                                                                                                                                                                                                                                                                                                                                                              
 - 文章信息 - 


本文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陈曦教授,由「数智化维修」原创首发, 数字化企业经授权发布。



系列关联文章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五:维修排产的应变能力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四:维修排产的应变能力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三:资源准备左右为难的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二:维修工艺方案定制化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一:订单合同不确定性挑战与思考

🔵 大型装备制造业向维修服务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制造过程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可控性

在传统制造业中,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都是预先确定并形成标准化。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严格控制:

  • 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固定的生产步骤和工艺流程,减少了过程中的变量,提高生产效率。
  • 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手段,确保产品符合设计标准和客户要求。
  • 成熟的制造业工艺软件:通过 ERP、MES、PDM、WMS 等软件,对订单、物资、设备、工艺和质量进行整体管理;对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和设备折旧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基于生产计划和产能规划,能够准确预测产品的交付周期;对制造过程进行细节监控和过程检测,有效支撑了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管控。
这种高度可控性,使企业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确保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维修过程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可控性挑战

在维修领域,企业发现传统的控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主要挑战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利润取决于一线

在维修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难度显著增加,利润往往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操作和决策:

  • 维修过程灵活性大不同的维修方法,如外委、自修、自制、换新、串件等,给予了一线员工广泛的选择空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员工可能从自身方便或经验出发,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而不充分考虑成本因素。这可能导致维修成本失控,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
  • 现场决策环节多不确定性的故障发生在现场,故检人员往往需要尽快确定维修方法;物资保障人员需要迅速决策原料物资供应方式;调度人员需要协调内外部协作或外委工作。现场决策环节远比制造多且复杂。
  • 维修工作要求高一线维修员工可以很快适应制造厂的工作,而一线制造厂的员工不一定能承担维修工作。维修工作对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有很高要求。
  • 现场信息反馈慢维修任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现场信息多变且分散。现有的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针对固定、确定的工艺执行过程,不适用于维修过程的信息管理。目前,维修现场信息反馈主要依靠调度人员,导致信息无法及时传递。

2. 质量靠员工自觉
维修质量高度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质量控制面临以下挑战:
  • 技术指标多,关联关系复杂由于装备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技术状态个性化强,技术指标成千上万,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复杂。
  • 现场分散多变、监督难度大装备维修现场工艺环节多、工位分散、环境多变,质量管理人员难以及时监督每个环节。纸质工卡作为维修记录的可靠性有待提升。质量人员往往面对“不出事没我啥事、出了事都是我的事”的现状。质量更多地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一旦疏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 交期粗放式管理
在维修领域,产品交付时间的管理往往缺乏精细化,呈现出粗放式管理的特点,具体挑战包括:

  • 缺乏精确的进度计划由于维修任务的不确定性,企业难以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虽然装备大修一般都有维修周期模型,但是阶段划分非常粗放。一线员工通常按照经验和手头任务的紧急程度自行安排工作,导致整体交期难以控制。
  • 进度监控不足缺乏有效的进度监控工具和机制,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各个维修任务的进展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延误问题。
  • 协调与沟通欠缺多个部门或班组之间的协作缺乏有效的沟通,资源调配和任务衔接不畅,容易导致等待和重复工作,延长交付时间。



提高可控性的思考与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企业需要从管理、流程和技术层面采取措施,增强对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的可控性。

1. 推进维修精益化管理
  • 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指标,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如材料使用、工时投入等;加强成本意识培训,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让他们理解成本控制对企业和自身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从整体利益出发选择最优的维修方法。
  • 建立质量自主管理机制
    ◦ 发挥标准化工卡作业指导的作用:尽可能将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质量要求进行标准化,提供明确的作业指导,减少对个人经验的过度依赖。
    ◦ 开展全面质量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心。
    ◦ 质量反馈与改进:建立质量反馈机制,鼓励员工主动报告质量问题,及时改进,形成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 精细化交期管理
    ◦ 动态制定维修进度计划:根据维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资源准备情况,动态制定细致的进度计划。
    ◦ 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利用项目管理软件或系统,实时跟踪各项任务的进展,及时发现延误,调整计划。
    ◦ 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保信息畅通,资源配置合理,任务衔接顺畅。

2. 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
  • 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利用综合性的维修管理系统实时跟踪维修进度、资源使用和质量情况,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 加强备件管理建立完善的备件库存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备件及时供应,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维修效率。
  • 流程优化分析维修流程中的瓶颈和浪费,持续优化流程,提高整体效率,缩短交付时间。

3. 增强员工自觉性与责任感
  • 企业文化建设:营造重视质量、崇尚责任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 荣誉和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参与式管理: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声誉。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从制造转向维修所带来的交付质量、成本和时间可控性挑战,企业需要在管理模式、流程优化和企业文化上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推进维修精益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以及增强员工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企业可以逐步提高对维修过程的控制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PLM风向标-活动报名  

第20届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数字化国际峰会

 12月5-6日·北京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快速在线报名

数字化企业
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是我国领先、全球知名的智能制造专业媒体、咨询培训与研究机构,由制造业专家、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创立。本号专注于智能制造、工业软件、数字化转型干货知识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