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四:维修排产的应变能力挑战与思考

科技   2024-11-20 20:26   湖北  





在制造业中,生产计划通常依赖于稳定的生产流程和相对确定的订单需求,这使得排产管理成为一个相对可预测的过程。然而,在大型装备维修领域,由于装备故障的不确定性、维修工作复杂性以及临时性,维修排产面临着巨大的应变能力挑战。
                                                                                                                                                                                                                                                                                                                                                                                                                                                                                                              
 - 文章信息 - 


本文作者:华中科技大学陈曦教授,由「数智化维修」原创首发, 数字化企业经授权发布。



系列关联文章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三:资源准备左右为难的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二:维修工艺方案定制化挑战与思考

🔵 制造转维修系列挑战之一:订单合同不确定性挑战与思考

🔵 大型装备制造业向维修服务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制造中的排产稳定性

在传统的制造业中,排产通常依据订单需求和固定的生产能力进行。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稳定,生产设备和人员的安排也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制造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计划和工序设计都是标准化的,能够通过提前准备好材料、人员和设备来保证按时交付。排产的主要挑战通常集中在计划订单和生产计划的变化、材料供应的准确性、生产设备的运转效率以及工艺流程的合理安排上。

制造业的排产往往可以基于长期稳定的生产计划,通过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标准化来精准预测生产周期、成本和资源需求。面对一定的市场波动,生产排产依然能够较为灵活地调整。然而,这种基于稳定流程的排产模式无法直接适用于维修领域,尤其是大型装备的维修工作中。

维修中排产的不确定性

在维修领域,尤其是大型装备的维修过程中,排产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1. 维修方法多样性

维修过程中,针对同一类型的故障或问题,在不同的任务要求和资源配套场景下,可能存在多种维修方法,包括外委、自修、自制、换新、串件等。

  • 外委:将部分复杂或专业性强的维修任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这需要协调外部资源,排产时需考虑外委单位的时间和进度。

  • 自修:由企业内部的维修人员自行完成维修工作。自修的优势在于对设备熟悉,但可能受限于技术能力和资源。

  • 自制:对于某些特殊或稀缺的备件,企业可能选择自行制造。这需要安排生产资源,协调制造与维修的时间。

  • 换新:直接更换一个全新的配件。

  • 串件:通过从其他设备上拆卸部件进行替换,以快速恢复设备功能。这种方法需要协调其他设备的使用情况,避免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维修方法的多样性增加了排产的复杂度。不同的维修方法涉及不同的资源、时间和流程,排产时需要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并及时调整计划。

2.维修组织方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装备或部件在维修生产组织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 个人负责全流程:在某些情况下,维修任务由一名维修人员全权负责,从故障诊断、方案制定到维修执行。这种方式适用于小型、简单且有成熟维修方案的维修任务,排产相对简单。

  • 团队协作维修:对于复杂的大型装备维修,可能需要一个班组的多人甚至多个班组共同完成,各个班组分别负责不同的维修工艺执行。这种组织方式需要精细的人员调度和任务分配,排产时需充分考虑人员的技能匹配和协同效率。

组织方式的差异对排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个人负责的任务需要关注个体的工作负荷和平衡,而团队协作的任务则需要统筹安排,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3. 多部门、车间之间的复杂协作
大型装备的维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车间的协作。

  • 多工序协作:维修过程可能包括机械、电气、液压、表处、探伤等多个专业工序,需要不同车间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 协作冲突:由于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优先级不同,可能出现资源冲突或工序衔接不畅的情况。例如,一个部件的维修需要先完成机械部分的修复,再进行电气部分的调试,如果前一道工序延误,会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 互相影响:在同一装备的不同部件维修过程中,可能存在工序相互影响的情况,需要协调作业顺序和时间。

这种复杂的协作关系增加了排产的难度,必须在排产时充分考虑各车间、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因沟通不畅或计划冲突导致的延误。

4. 临时任务的频繁出现
由于故障的不可预测性,维修工作往往伴随着众多临时性任务。

  • 突发故障:维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故障,需要立即安排维修,打乱原有的排产计划。

  • 维修方法调整:由于时间周期或成本的需要,可能临时改变维修方法,比如:从外委改成自修或自制,这些任务往往临时下达,不确定性高。

  • 技术状态更新:新发布的技术通知通报可能要求对装备进行检查、升级或更换部件,这些任务需要及时纳入排产计划。


临时任务的频繁出现要求排产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能够迅速调整计划,重新分配资源,确保生产任务的按期交付。



维修排产应变能力思考

   面对上述挑战,维修业务需要提升排产的应变能力,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效完成维修任务。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和思考:

  1. 建立灵活的排产机制
  • 动态排产:采用滚动计划和动态调整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排产计划。
  • 优先级管理: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对维修任务进行分级,确保关键任务优先安排。
  • 资源池化:将物资、人员、设备、工具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灵活调配,满足不同维修任务的需求。

2. 加强跨部门协同
  • 建立协同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跨部门的协同工作平台,实时共享任务进度和资源状况。
  • 定期沟通机制:建立定期的协调会议和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协作中的问题和冲突。
  • 明确职责分工:对各部门、车间的职责和任务边界进行明确,避免因职责不清导致的协作障碍。

3. 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排产效率
  • 智能排产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本单位维修特点,引入或自研排产软件,自动优化排产方案。
  •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故障趋势和资源需求,为排产提供科学依据。
  • 实时监控与反馈:建立维修执行系统,实时监控维修任务全过程,跟踪任务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排产计划。

4. 培养应变能力强的团队
  • 多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维修人员,提升团队的灵活性,能够在人员紧缺时相互补位。
  • 应急预案制定: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情况有备无患,减少对排产的冲击。
  •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应对变化,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总结

维修排产的应变能力是大型装备维修业务能否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面对维修方法多样性、组织方式差异、跨部门协作复杂以及临时任务频繁等挑战,企业需要在机制、技术和人员方面进行全面提升。通过建立灵活的排产机制、加强跨部门协同、利用数字化工具以及培养应变能力强的团队,维修业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高效运转,实现从制造加维修的成功转型。




  专业培训机会  

智能运维与设备健康管理高级研修班报名

 11月28-29日·湖南长沙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快速在线报名

数字化企业
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是我国领先、全球知名的智能制造专业媒体、咨询培训与研究机构,由制造业专家、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创立。本号专注于智能制造、工业软件、数字化转型干货知识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