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演讲实录:
一、 AI大模型对
产业发展的三大影响
当我们讨论AI,讨论大模型的时候,我们去思考未来的应用的一个趋势,当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如果我们今天把时间尺度拉长,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我们去思考AI对于产业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觉得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第一,一切智能硬件会被AI大模型所驱动。手机、眼镜,今天安装在大大小小空间里的摄像头,汽车AGV小车,未来装了芯片的产品,都有可能被AI所驱动。大概在两周之前,在这个园区,有一家公司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新款眼镜,如果说过去的AI、VR眼镜的功能不是那么确定,今天的VR眼镜当加了AI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很多确定性功能。
第二,一切软件会被AI所重构。手机里的APP,电脑里面的Windows、Office、WPS、Photoshop,企业的ERP、CRM、客户关系管理,所有的软件都会因为AI被重构。我上个月跟SAP研究院的院长有过一次对话,讲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ERP这样一个最复杂的软件系统会因为AI进行重构、重写。
第三,一切数据被大模型激活。当硬件被驱动,软件被重构的时候,今天的数据会被AI大模型所激活。或者我们给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AI大模型是数据要素创造价值的最短路径。
从软件角度来说,过去十年,我们看到中国的软件产业、SaaS产业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像钉钉这样的产品,这样的形态带来的一些希望。可能前一段时间我们也注意观察到了,钉钉公布了最新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数据——2025上半财年ARR远超2亿美元,年增长超过50%的生态合作伙伴超过百家,还有共创的套装软件的增速超过100%,有些甚至更高。
二、 AI大模型带来
软件产业的四大革命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轮的变革,美国有些机构也给出一些判断,SaaS产业从小到大,整个产值超过30亿美元,用了大概七年八年乃至十年时间。而今天的生成式AI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相比于2023年、2024年企业在AI应用上的投资,增长了八倍。这个背后,我们就要思考一件事,当AI大模型到来的时候,软件产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变化应该是确定性的。
第一,带来软件技术的变革,这种革命体现在交互的技术,流程的重构、软件功能实现的技术,以及开发工具的迭代和升级。第二,软件产品本身会经历一次革命,从过去的辅助工具copilot,到今天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分工作的Autopilot。第三,它也会带来商业模式变革。从当年大型机、PC机、云计算再到今天SaaS、AI,会带来整个商业模式的重构,从一种工具的计费方式到基于价值的计费方式。第四,它会催生出很多新的主体,我们会有传统的软件企业转型、SaaS企业转型,也会出现AI原生的企业。
下面,我们将从技术、产品、模式、企业这四个视角去分析,AI 大模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机会?
第一,AI技术将导致SaaS产生哪些变革呢?我觉得有两个观察的视角。
第一,从应用视角来说,从用户使用软件、使用大模型、使用SaaS的角度来说,它会带来一次交互革命,也会带来一次流程变革。第二,从开发角度来说,它会带来软件开发方式的革命,从过去传统软件的通过符号和规则来定义的模式,到今天通过符号与神经网络融合、以数据驱动的模式。同时,软件的开发工具也在不断升级,从规范化的辅助到全能助手,从Copilot到Autopilot这样的方式。
我具体跟大家再做一个分享。
首先,从交互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人机交互变革,都是一次重大产业变革的机遇。四五十年前,人跟机器怎么交互?需要你懂汇编语言。只有少数科学家、工程师们拥有这样的能力。后来有了专业的计算机语言,也需要很多人花很长时间、很高的学习成本才有可能掌握,直到后来有了图形的交互。
但是今天,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变革在于,你只需要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就可以跟机器交互,AI自动地把自然语言转换成一套代码,用这个代码去执行物理世界或者数字世界的某一个动作。所以它从高门槛、低自由度的交互方式,转换成了低门槛、高自由度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二,流程的变革。我们每一个人,包括HR、财务、法务、软件开发等等,每一个参与的主体因为AI、因为Copilot会获得很多赋能。原来的流程中,单一环节主体的变化,可以由AI或者AI agent代替,或者支持、辅助、提升某个单一个体的能力。比如说,钉钉跟销帮帮在AI销售助理方面的合作,在此之前,销售人员要人工进行商机的收集,对客户信息进行分析,要去跟客户沟通,要去总结,然后你要给出一个决策和判断,如何制定一个营销计划,还要定期维护关系和进行客户关怀等等。现在有了AI,除了助力你的每一个环节之外,还会简化和合并如信息总结和决策判断等环节,并改变销售人员的现有工作流程。所以它从简单助力人,再到简化事,最终是要解构、优化、重构业务流程。
AI当前可以承担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解放我们销售人员,它也可以收集并直接给出一些建议,使得AI嵌入到流程中,使得销售工作被重新进行定义,这是我们现在思考的。
如果我们的思考再向前走一步,这种流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种变化就在于过去是人来定义工作流程,由机器系统来执行。但是在未来大模型进来之后,这种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是你来定义你的工作目标,然后通过大模型,多个Agent的协同来设计并执行这样一个流程,你去设定目标并且提供你的资源,剩下的工作交给Agent的这个群体,去帮助你完成。最终,你看到结果之后,对这个结果进行监督、评估、判断、反馈,这将是流程的一次变革。
还有,软件功能的实现方式也发生了,怎么变化的呢?
去年9月份,马斯克在1200万全球网民围观下,展示了45分钟自己的FSD12版本的驾驶能力,马斯克从车上出来之后,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从没有告诉我的工程师们,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行代码告诉车应该停在什么地方,但是刚才你们看到了,它总是停在它应该停的地方。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传统自动驾驶训练的方式是海量标注+规则代码。这个东西叫红灯,让系统让模型让算法认识到,这叫红灯。同时工程师们写一行代码,这行代码告诉车应当停下来,这叫做海量标注+规则代码,这样的规则有几千、几万、几十万个,自动驾驶的专家们给它取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叫做Corner Case,你要不断穷举可能遇到的道路上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现在有了大模型,FSD从第11版本切换到12版本,什么发生了变化呢?你不需要像之前的版本,写30万行规则了。现在12版本你只写了2000行。它是基于Transformer模型,基于端到端的这样一个模型,对保险公司系统评价出来的90分以上的1000万个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学习,学习完之后,车辆就知道,红灯应该是停还是应该走,是应该左转还是右转。在这个技术迁移转变过程中,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当车看到红灯的时候,停还是走,这个编码是谁来编的?过去是人来编的,这叫做规则。基于人工定义的规则,去写这个代码,而今天在大模型时代,这个驱动是基于数据,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第四个变革,带来的是一场工具的革命。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软件工程师大V,在前段时间讲过一句话。他说,软件工程师们,你们90%的技能,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但是10%的技能需要提升1000倍,才能跟今天的AI去协同去工作。我们也看到有公司,面对今天的AI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对600多名企业IT人员进行了一个调查,说你今天AI都用到哪些场景中呢?排名第一的就是AI编程,这个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确定性,而且是带来实际价值的应用,其次是AI客服等等这样的场景。
我们刚才讲了一个概念叫从Copilot到Autopilot,从规范化的开发辅助到全能型的代码助手,什么意思呢?你开发一个软件,在之前你要完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AI跟你的关注是辅助你完成每一个流程,每一个任务的分解,代码的生成、检测等等,都需要人辅助,但是未来,从一个Copilot赋能软件开发人员,可以转换到,当你给他一个任务,他可以去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安排任务、执行任务、反馈。这还只是一个Agent,未来可以有多个Agent协同。我们今天仍然处于第一个阶段,是Copilot来辅助你,但未来会有多的Autopilot出现。我们判断,这种Autopilot的形式会是AI商业化的主要形态,也是AI商业化的唯一出路。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点,技术对于软件,将给SaaS带来的变革。
第二,会出现很多新的产品,这个产品在今天可能是辅助你的数字人,或者数字助理或者叫什么。但是未来的终极目标,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在这个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个Autopilot,会成为AI商业的主导。
所谓的Copilot是什么?比如说你在制作社交媒体视频的过程中,你的调研、创意、设计、生产、发布,每一个关节都要有人参与完成。人工智能只是辅助你提高你的效率。在这个场景中,人工智能或者SaaS化产品具有工具属性,是一个任务导向。
但是当Agent进来之后,数字人进来之后,大模型进来之后,你需要给它提供一个任务,把需求精准地告诉它,让它去执行,最后你看到结果给出反馈。这种场景下,你可以按照效果去评价、去付费,它是一个生产力属性的。
因为当大模型这样的Agent、这样的Autopilot介入的时候,它跟之前的SaaS软件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更直接,更加地可被量化,它可以与你的商业目标对齐,让你更容易地对结果评估和判断,这种新的产品可能在我们现实场景中已经有很多。
比如阿里已经有一个新的员工,有一个工牌叫AI 001号,通义灵码,前一段时间汇报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现,在过去一年中累计生成超过10亿行代码,代码贡献率达到30%,问答准确率达到90%以上。同时我们每个企业可能都有工单,内部的工单,外部的工单,维修的工单,生产的工单,从这个工单的生成,到关键信息的获取,创建、解决问题、跟踪等等,大模型或者说工单助理,都可以帮助你完成。
第三个变革,是新的商业模式,从卖工具到基于价值的商业模式。我们把时间尺度拉长一些,从大型机再到PC时代,再到云计算时代,再到AI+SaaS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硬件,都有软件,都有服务,也都会催生出与时代的技术相适应的、相适配的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今天讲的SaaS就是一个新的概念,就是Service as SaaS,服务作为一种软件产品出现。这种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商业表现是,企业可以接受,按照你创造的价值去付费或分成。这种价值可以是降低了多少成本,比如说降低了50万,我们可以从里边分出20万、5万,或者带来更多确定性收益。这种方式就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
面对这种变革,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上观察,一个是看它带来的价值,一个是看企业规模。从这两个视角来看,卖价值的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可能更友好,能带来更多价值。因为对中小企业来说,它可以直接提供新的生产力,决策链路更短,试错成本更低,同时他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决策的风险。
我们还可以从一组数据来看一下,我们可以看到,93%的中小企业认同AI帮助他们省钱或者提升盈利,也有83%的中小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继续投资这个领域。对大企业来说也有价值,但是他们可能是一种生产力的补充,而且由于大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有更长的链路、更复杂的企业审批流程、权限管理等等也带来很高的隐性成本。
第四个,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原生企业,软件时代的原生企业,SaaS时代的原生企业,到今天AI原生的软件企业。这种AI原生的软件企业将会是AI商业化的主力军。
从产品开发的模式来说,无论像SAP、Adobe、用友等传统SaaS厂商,他们都在做积极的转型,这种转型的一个思路,是在不改变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情况下,将AI功能嵌入到现有产品体系中间。而AI原生的企业则是基于AI优先的理念,从底层构建一个只有AI才能实现的价值。
从交付流程来说,过去交付的是服务、产品和软件,乙方跟甲方的主要交互对象,是IT部门、CIO领导的团队。今天,交付的可能是一个数字员工,对于AI原生企业,SaaS服务商涉及财务、法务、软件、人力资源、客户服务领域,他们卖给企业的是一个“数据员工”,或者说,AI原生企业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外包公司,只不过外包的不是真人,而是数字人,这样的产品形态会越来越多。当交付的是数字员工的时候,乙方跟甲方接触的部门可能不仅仅是IT部门了,而是涉及法务、财务、人力资源等等,数字人在交付过程中可能跟业务部门广泛协同,你最后来评估和判断它的价值,不仅是提升现有流程中的工作效率,未来更多的是重新定义流程,并产生直接的价值。
从收入模型来看,过去是基于ARR和工具收费的方式,按照人、月、时间定价。未来,更多的是基于结果跟效果,根据节省了多少成本、增加了多少收入的方式进行收费。前段时间,有机构做了一个调研,300家SaaS公司中,有30%的选择基于价值,基于效果进行定价等等,这就是未来SaaS企业的区别。
三、 从项目制到平台化,
钉钉高速增长的背后原因
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新的观察,尽管75%的传统公司已经推出了或正在开发生成式AI产品,但其中,只有不到15%的企业成功做到了将AI解决方案转化为SaaS解决方案。这里边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第一,企业是不是All in AI,是不是笃定、相信AI与SaaS软件的结合是必由之路。企业认为这是可选的,还是必须选择的,企业是不是看不准转型的成本,短期的收入等等。这些因素在共同影响企业的判断。
第二,在行动上,以做SaaS的心态做AI,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路径依赖。你的产品定位是功能增强,是解决了某一个痒点,还是解决了某一个痛点——这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在定价策略上,传统的SaaS的边际成本很低,或者几乎零边际成本。在传统的定价模式下,SaaS的零边际成本就具有锁定效应。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成本模型和传统SaaS软件并不一致,并不是零边际成本,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做权衡,对于企业而言,有着两难选择的一种困境。你怎么去思考?以及销售的理念,是基于服务导向还是产品导向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能够在竞争惨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都必然经历三个阶段:项目制公司、产品型公司和平台化公司。
这三种企业如果具备同样的收入,在估值方面,项目制公司会有两到三倍的溢价,产品制公司可能是10倍,平台化公司可能是50倍,乃至于100倍。尽管同样的销售规模,蛋估值定价完全不一样。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从做项目开始,但是怎么样能够从项目制进化到产品制,从产品制进化到平台化?所以今天的软件企业也好,SaaS企业也好,它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就是在AI时代,它的进化能力、挑战能力、演进能力,能力的背后是对一个企业战略、组织文化、技术人才的体系跟产品形态的一次迭代和升级,凭借这些,才能一步一步从项目制、产品制走到平台化,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
但如果不能在战略上和行动上做出改变,并快速完成从项目制到平台化的转换,传统的SaaS公司将会错失AI带来的新机会,最终走向死路一条。
对于钉钉来说,在过去一年,今天看到开放平台的一些喜人成果,就是套装化软件的快速增长,包括成交金额、付费用户等等维度。可能之前大家也关注过,我们要去思考的是:为什么今天在钉钉套装软件上有这么多用户,为什么业务能够做到高速增长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钉钉从过去的货架式SaaS软件产品销售,变成了主动分销、主动分发,数据驱动的销售模式,实现了精准、实时、低成本的SaaS,或者说,对于未来的Agent、人工智能改造的SaaS软件的精准触达。这种触达,从过去的货架式的APP,或者说,从用户基于需求主动搜索的线上市场,演进到今天,基于钉钉上沉淀的大量用户场景,客户动线、及客户生命周期等精准化数据,实现了在特定的时间,将正确的产品功能推荐给精准的用户,实现了触达方式的变化。
就像很多的制造业企业都会用到CAD,几十万的客户都有在钉钉中打开CAD文件这样一个需求。原来没有这个功能,当发现这个需求之后,钉钉引入了像引力波这样的公司,使得在企业在浏览CAD的过程中,正好有这样一款产品给到,使得钉钉的高频场景应用,带动了难获客的低频应用,需要的时候,相关的产品就预备好了。
此外,钉钉融入了应用场景,实现了及时协作、沟通。每天钉钉上有几十万个用户添加好友的行为,这些行为原来需要跳转到其他应用中,而今天添加钉钉之后,直接出现一个可发送的企业名片。“企业名片”这个词根本不准确,我理解它可能不是一个企业名片,或者说,需要重新定义企业名片,它可以具备更加丰富立体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还有更实时可靠的企业认证。一个名片,对应的一位副总三个月之后离职了,你拿那个名片,就会显示更精准的信息,它是一个实时的、精准的、可靠的体验,企业的认证,这是带来的第一个价值。
第二,在企业决策过程中,钉钉降低了用SaaS企业、用AI企业决策的门槛,加速了企业拥抱AI SaaS的进程。具体是怎样降低企业决策门槛呢?有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功能原子化降低决策风险。把原来复杂多原化,丰富的功能,进一步原子化、组件化、不断解构。解构之后,就可以实现商业上的价值。对软件商来说,它可以更方便的维护,对于用户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场景需求,它是一个一个相对原子化的功能,帮助管理者更便捷地决策。比如钉钉的智能财务,将财务的发票支付等原子能力拆解出来,融入到OA、会话、宜搭等业务场景中,在聊天的时候自动识别,完成之前需要打开多个业务系统,才能完成的某种功能。
第二,通过精准匹配缩短决策时间。基于钉钉,我们今天实现了客户、功能、供给等等之间实现了更高效的精准匹配。我们可以基于数据分析不同的软件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中的偏好程度,在合适的时间,以适合的功能,满足确定的用户需求,让它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准,越来越便捷。换句话说,在这个市场里,它实现了软件产品和需求的精准匹配。这里面有很多好的案例和典型。我们想象一下,当原子化步伐不断加快,会有越来越多Agent、多功能的Agent,成千上万的Agent涌入到这个市场,会出现长尾的需求和长尾的供给,如何实现长尾需求跟供给的精准匹配,就成为一个平台的核心能力,而今天的钉钉,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第三,通过灵活定价锁定决策效果。过去我们买一个SaaS软件,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软件会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会犹豫,即使买了一个工具,但工具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今天的AI,可以把一个服务变成一个产品,按照产品的效果去计费,就像我刚才讲的这种方式。像Rolling AI提供的类似客服、招聘等场景都可以带来很多效果。比如企业在跟客户对话过程中,过去可能需要人,现在完全不需要人去参与,就能完成对话,并带来一个商业订单,从中就可以评估,有人参与和没有人参与带来的不同价值。
智能工厂考察良机
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智能工厂考察报名
12月26-27日·广州-东莞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快速在线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