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应用型人才短缺、培养周期过长,成为秀洲不少企业的心头之急。
一边是部分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制造业企业“招工难”,“两难”困局归根结底在于产教融合仅仅是表面“结合”,却缺乏深度与实质成效。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难题如何破解?
近年来,秀洲区大力推进“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行业标准和技术的发展,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共同体。
以产业对接高校
为秀洲定制化培养人才
“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帮忙和企业牵线搭桥,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人才。但企业反馈,试用期过后效果很不理想,10个人当中只留下1人。”秀洲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高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的学生难免和产业脱节。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3年4月7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秀洲区共建的“1+6”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揭牌。学院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构建“1+6”育人机制,要求学校主动推进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秀洲产业需求的毕业生,协同开展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四方联动产教融合”的人才引育模式,让人才有了好去处。
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学生何威为例,他来到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接厂实习,在完成实训课程后,通过内部竞聘竞选上工装技术员的岗位。如今,何威担任焊接工装技术员一职,薪资6000元左右,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这样的实习还有点特别。”在何威眼里,那次实习如同重新进入了一个“工厂学校”。“在这里,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专业知识考试、实操技能培训、过程化成长记录挺全面。”他说,“跟同期毕业的其他同学相比,我不仅实现了快速就业,而且待遇也比其他同学更高。”
在何威实习期间,有两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对他分别进行指导:一个来自企业,手把手教他技术操作;另一个来自政府,对他同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指导。2023年10月,何威还在秀洲区焊接机器人大赛中夺得二等奖。
麒盛科技正是较早一批引入“四方联动”人才引育模式的企业。“通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配企业需求,公司近三年累计吸纳了21届至24届高校毕业生700余名,快速建立了人才队伍。”企业负责人称,眼下,公司已拥有全球32家子公司,智能床全球销量已突破1000万张大关,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床制造商之一。
今年初以来,“1+6”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共开设岗前技能培训课程72课时,课程进校10余场,累计服务大学生1100余人次。
以产业携手高校
开启秀洲新兴产业人才引擎
打造“耳朵经济”,添彩城市文化名片。眼下,喜马拉雅资源遍布秀洲,助力城市文化项目建设。
2023年6月,喜马拉雅喜播教育牵手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喜马拉雅产业学院,推进校企合作,将喜马拉雅的直播、有声制作、AI等课程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孵化更多“声音”人才,旨在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今年大三的杨艳婷,在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就读。“大二期间,我们的专业课程融入了喜马拉雅的相关课程,比如说有声书主播、音频制作等,这些课程的设置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在镜头面前展现自己,我觉得对于网络直播电商专业的学习很有帮助。”杨艳婷说,通过喜马拉雅老师的专业授课,让她未来的择业也多了一个新选项。
据喜马拉雅喜播教育副总经理马长久介绍,2023学年产业学院招生80人,双方共建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配备有声图书馆、朗读亭、虚拟直播间等先进设施,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推动创新教学,建成跨境电商选品教学背景的5+专业实训室,达成校企资源优化整合。让学生提前熟知岗位与行业状况,收获实践机会与职场体验,以培育契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
此外,秀洲区与嘉兴技师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了“以岗定课、课证融合、课赛互补、以赛促教”的产教协同新模式,共建产业学院,首批即开设了跨3个院系6个专业的2个特色班级,招生规模正不断扩大。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沈沉缘
编辑:沈家雯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