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漫步赣鄱大地,既感叹江西曾经岁月峥嵘,更惊叹如今山峦壮美、江河秀丽。2024年以来,江西生态环境部门书写了一张成绩斐然的生态答卷: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全国优秀;全省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一;全国污染源监测数据系统中的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连续4年全国第一;建成全省首个“大气观测超级站”;生态环境领域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开创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先例……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敢于担当
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制度护航
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改革
小溪潺潺,从黎川县潭溪乡三都村蜿蜒穿过,村内绿树成荫,当地村民满是惬意:“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坐落在玉壶山下、莲江水畔的莲花县城厢小学,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让浓郁的绿色文化氛围萦绕校园。江西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优化生产环节,打造“会呼吸”的绿色工厂……这些“美丽细胞”正在江西各地、各领域、各行业激活。
在美丽建设的征程中,江西始终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生态环境领域的绿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2024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快推进美丽江西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牵头的职能部门,省生态环境厅锚定美丽江西建设目标,在全国率先召开省级美丽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成立美丽江西研究院,举办首届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学术研讨会,凝聚各方智慧,共绘美丽蓝图。
为了让美丽之花遍地绽放,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美丽村庄、美丽园区、美丽工厂、美丽学校、“无废细胞”5项建设指南,推选并发布了11个“无废细胞”、150个“美丽细胞”实践案例,并以点带面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展现了美丽江西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
2024年,省生态环境厅谋定而动,推进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和模式探索,制定深化垂改实施意见,推动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优化监管工作体系;推动出台省生态环境保护“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生态损害赔偿与司法鉴定工作衔接办法;组建全国首个省级环评协会,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第三方机构执业行为。
既重全局,也见细节。省生态环境厅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加快实施全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提升监测、执法、应急等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监测能力方面,2024年形成森林、湿地、农田、城乡、水体五个生态类型,全省100个县(市、区)全覆盖的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网络;我省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获取率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我省在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的辐射监测专项比武取得第6名。
——执法能力方面,首次将“天工杯”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执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列入全省一类赛事并成功举办,举办环境执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全省执法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2.6亿元,创建6个环境要素及行业特色鲜明的省级实战实训基地。
——环境应急方面,完善跨省河流上下游联动机制,连续三年开展赣鄂皖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专项行动;在乐平工业园区开展全国首批“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建设,高水平强化应急准备;省市县三级开展应急演练116次。
——科技支撑方面,设立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填补大气环境科技平台建设空白;主持的“离子型稀土矿区水土污染协同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首次荣获全国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固废与化学品管理方面,在全国创新出台《江西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注销工作规程(试行)》,为优化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留出发展空间。
——法规标准方面,新发布地方生态环境标准14项,其中《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水产养殖地方标准空白,有力推动了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
立制度于内,稳系统之基。省生态环境厅制定《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细化改革任务,均已完成,为生态环境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美丽提质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现在的江西,蓝天白云常在。省生态环境厅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成立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修订《江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要求。2024年,全省PM2.5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5.5%,均稳居中部地区第一。
清水绿岸常有。省生态环境厅持续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开展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2024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7%,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鄱阳湖区总磷浓度剔除自然因素影响后,下降8.5%;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七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四年保持Ⅱ类;县级及以上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四年保持100%。
沃野千里常存。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等工作,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健全农用地、建设用地、地下水联动监管机制,持续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和美丽乡村建设。2024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完成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8.3%,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的治理目标。
生态万象常新。健全完善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编制《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江西省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开展鄱阳湖等典型湖库和赣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及评估。
利剑高悬常亮。省生态环境厅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针对督察报告反馈的问题,精准科学制定整改方案,部署开展10个方面问题专项攻坚行动,靶向开展鄱阳湖总磷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充分发挥督察利剑作用,统筹推进各类督察问题整改。
以“有价赔偿”护无价生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年度办案数量创历史新高,全省全年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623件,办理案件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转型发展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积极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锂电池、陶瓷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调研,立项编制竹材产品碳足迹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试点,指导省交通投资集团成为首家试点单位。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成我省首单跨设区市(九江、抚州)排污权交易,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成交额3785.81万元。
持续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地方”的“三服务”活动。倡导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围绕省内所有重点产业开展环境风险大调研,并将其转化为政策成果,出台《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十条措施》,强化环评要素保障,提供精准服务,不断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着力构建多层次源头预防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制定我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从源头上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
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科学引导作用。主动服务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推动开展规划环评及其审查工作,为规划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提供重要参考。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全省191家企业纳入年度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优化调整清洁生产审核管理权限,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与新污染物管控等环境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管理,省级依申请对47家企业开展评估、验收。
有效引导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截至2024年底,我省累计41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买入量448.15万吨,成交额约3亿元;累计卖出量1228.93万吨,成交额8.5亿元;我省企业碳排放配额累计盈余量1665.25万吨,折合碳资产约16亿元。
创新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载体。坚持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12条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专家库,指导帮扶各地探索形成丰富多样的“两山”转化路径和实践模式。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第4位。
不断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监管,创新开展生态保护地和红线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交叉核查;深入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督促有关设区市推进问题整改,建立健全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置工作机制。
一系列生态政策相继出台,一项项生态举措稳步施行。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这片土地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积极变革。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赣鄱大地开花结果。
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踏上新征程,省生态环境厅锚定方向、笃行不怠,思路愈发澄澈明晰,脚步愈发沉稳有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绘就生态环境事业的崭新蓝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多生态环保力量。
来源:江西日报
一校(审):钟小明
二校(审):陈俊龙
三校(审):朱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