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解读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2024.04)

文摘   2024-06-14 22:27   上海  

一、序言

本次讲座是“碎玉的斗室”艺术公益讲座的第78场讲座,由冯凌老师于2024年4月21日主讲。斗室讲座的目的,是为已观展的朋友讲解展品背后的深意,为未观展的朋友做观展前的准备。

上博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个展览,共展出了来自28家文博机构的363件/套文物。

二、笔者有话说

参与到本次斗室的讲座是一次偶然。更巧的是,讲座的前一天,我刚结束学校的研学活动,从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坐高铁回来。

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

好像无论相隔多远的距离,那一段遥远的过去都在等待我们去探寻。

 

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讲座能带给我们的内容有多少呢?对我来说,或者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场讲座的意义,也许就是为我们打开一扇未知世界的门,让我们有幸能窥得一隅;是为了引导我们去看见那些我们不曾留意的事物,诱惑我们主动去探索新的世界。

中午结束了讲座后,我便时不时地到上博东馆的预约官网上浏览。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是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约到了傍晚最后一个时段。

听说上博快闭馆时,观展人数是最少的,可我所见到的人流仍颇具规模。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半个展厅我都没走完。每遇到一个展品,我便驻足停留良久。听耳机里的讲解,回想冯老师的特殊解读,端详展品上的每一处细节。我静静凝视着透明玻璃背后的它们,似乎只要这样,就能与历经千年尘土的它们对话。

仅仅看图片,我也许永远不能体会青铜太阳形器的宏伟,永远不能切实地感受千年前的古蜀人带给身为现代人的这样一个我的震撼。

只有自己去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输入,才能真正有所得

非常幸运能偶遇斗室,非常感谢有这样一群人在志愿做文化的传播者。

三、你需要知道的小知识

1)古蜀文明是指什么

古蜀文明是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中国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其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三星堆文化既没有凭空而来,也没有突然而去,紧接其后延续发展的是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

2)何为“星”耀中国

许多人相信中原自古就是中国文明的核心,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中原文明代表了自古一直领先发展的中国文明。这种广为接受的历史想象并不完全是错误,但其中却包含某种一厢情愿。

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的解释模型纠正了这种理解偏差。

简单地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其实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中原文明只是众星之一,而且并非众星之核心。

满天星斗时期大约持续了2500-3000年或更长,占去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一半或有余时间,应该是中国文明的奠基阶段,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分为五大主要板块(及其他小板块):

  • 黄河上中游,关中-河洛地区(今天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地),后来的仰韶文化,华夏文明就以此为根据地

  • 山东板块:黄河下游,主要指今天的山东,当时主要属于东夷文化类型

  • 燕辽板块: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东至辽河流域(内蒙-河北-辽宁一带),形成了红山文化

  • 吴越板块:长江下游,及太湖、钱塘江一带(今天浙江一带),著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诞生在这个区域

  • 荆楚板块: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重庆 、湖北、湖南),统称苗蛮文化,包括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3)“三星堆”名字的由来

三星堆遗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的腹地,得名于遗址中南部呈西北—东南向排列的三个土堆。

它们本是三星堆遗址的一道城墙,因早期人类活动破坏而孤立呈三个土堆。

至迟在清代嘉庆年间,三个土堆被比附为天上的土星、木星、火星等三星,因而名三星堆,《汉州志》中记载“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

4)三星堆的三次大型考古发掘timeline

  • 1927年春天,广汉县中兴乡真武村的农民燕道诚父子在宅旁沟渠底部发现了一个玉石器坑。

  • 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展开,“三星堆”这一名词正式走进大众视野,“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 2020年10月,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2019年以来,新发现的3—8号祭祀坑出土各类文物17000余件,三星堆古蜀人留下的印记,“再醒惊天下”。


四、尾声:展览的隐藏线索与我们的无尽探寻

展厅入口,映入眼帘的除了本展主题文字“星耀中国”,更惹眼的莫属驻守在门口的两尊铜像了。他们分别是圆顶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和平顶金面具辫发青铜人头像。

这两件文物放在展厅最前面,成为本展的首二展品,必有其深意。若是单独去观展,则只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不解其精心布局。冯老师的讲解正是为了让我们深入体悟展览的内核,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平顶编发的黄金面具人头像,于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而圆顶笄发的黄金面具人头像,是在2021新挖掘的八号祭祀坑出土的。一次是近30年前的那次令人震撼的第二次大型考古发掘,揭开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神秘面纱;另一次则是3年前那场“再醒惊天下”的第三次发掘,再次让世界为之惊叹。

这两件历经四千年岁月沉淀的文物,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静静地沉睡在大地的怀抱中。如今,当历史的尘埃逐渐落定,两尊青铜人头像终于在上博东馆重逢,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相隔25年,新旧两次发掘出的青铜器,也在这里相遇。承载于他们身上的沉重使命,使得他们殊途同归。它们身上镌刻着古代文明的印记,诉说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所以一开始上海博物馆在这里埋了一个暗线,用这两件东西,一个是告诉你三星堆的这个古蜀人的族群是一个怎么样的构成,同时也告诉你我们这次是有新也有旧的一种结合的呈现。”

——冯凌

两座人头像沉默地伫立在展厅门口,用那凸出的眼睛凝望每一个前来观展的人。他们确是古蜀文明的守门人。

他们是想用无声的眼睛,告诉我们那他们永远也说不出来的往事;还是俯视着众生,嘲笑想要叩开走向古蜀文明大门的这些普通人的不自量力?

就像冯老师所说的,这些文物的出土固然回答了一些问题,带给我们走向古蜀文明的一个机会,但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困惑,带来了疑问,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犹未被世人掀开哪怕一角。

可也正是古蜀文明的神秘,正是人性中天生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求,更是我们对文明起源,对我们来处的不断追寻,驱使着一个个普通人走进上博,走进“星耀中国”特展,并在永恒的无声眼神的注视下,走向下一个展厅。

延伸阅读


推文供稿

推文排版


斗室愿景

* 讲讲平凡故事,也分享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传播和推动生活中的美。

* 在这里,有讲座、有导览、有资料,所有想要接近美的人们,都可以找到对艺术深入浅出的解读。


如您希望成为斗室志愿者,可给公众号回复“志愿者“。

碎玉的斗室
我的梦想是"to empower". 通过和你们分享事业和生活中获得的智慧,为挣扎在五斗米和理想之间的人们增添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