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有两项遗址通过了UNESCO的严格审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俗称“申遗成功”)。一项是“大运河”,另一项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比起近年从良渚古城遗址到北京中轴线的轰轰烈烈,2014年的这两项更多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被大众所知晓。一晃,已经十年了。
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不是单一的遗址,而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所构成,比如:
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其33处遗址则位于三个国家的境内,其中: 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和古建筑 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关于敦煌的旅游介绍上都会告诉你,敦煌拥有三个世界文化遗址:莫高窟(1987年)、玉门关遗址(2014)、悬泉置遗址(2014)。后两个就是上述2014年“丝绸之路”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中的组成部分。
玉门关遗址在敦煌市西北侧,在西汉时是一个军事性质的塞城。悬泉置遗址(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敦煌市东北侧,可以理解其为中国汉代的邮政机关所在,是丝绸之路上迄今唯一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目前不开放参观)。
在甘肃境内,属于“丝绸之路”遗址组成部分的,自西向东,还有锁阳城遗址、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
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一座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它目前属于瓜州县辖;著名的榆林窟也属于瓜州县(敦煌市和瓜州县都属酒泉市辖),它俩都在敦煌市的东侧一百多公里;因此大部分人在去榆林窟的同一天也会去游览锁阳城。目前锁阳城的参观票价是50元,景区内的电瓶车乘坐费20元。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州永靖县,实际上离兰州市不算太远,在兰州的西南边一百多公里。“炳灵寺”是明代永乐年之后的名字,是“十万弥勒居所”的意思;虽然名字里有“寺”这个字,但其实这里是分布在悬崖上的一系列的“窟”和“龛”,183个窟龛内,保存有造像近800身,壁画900多平方米,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大部分造像的保存状况很好,用”精美绝伦“形容真不为过。
这次我们自敦煌去兰州转机,花一天时间自驾去了炳灵寺,游客不多,山水秀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用优美如诗的语言描写了这里的景色:
“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
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性景观是修建于唐代的171窟,极其宏伟的弥勒造像,而最有价值的是修建于十六国时期西秦的169窟,位于崖顶的高处。
169窟是特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它距离地面60米,若没有梯子很难安全到达。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距今1600年之久,依然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远古造像。顺着倾斜角度70度的梯子爬进洞窟,我觉得腿有点儿小哆嗦。不过,上去之后,觉得爬这么高还是值得的。
难怪,在与5卷本《敦煌莫高窟》同一系列的画册《永靖炳灵寺石窟》中,三分之一的图版都是169窟的。
炳灵寺的票价是50元,可以参观开放的普通龛、窟,唐代的比较多,都很精美。讲解需要单独付费100元。另有五个需要单独付费参观的特窟:169+172窟、126窟、128窟、132窟。
另,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佛教艺术展厅中,可以看到一个通壁的照片,是缩小版的171窟以及169窟的外景。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以泥塑造像为最大特色,其北魏时期的造像面容不少都是清瘦方颌、眉目含笑,辨识度很高。这里是甘肃境内最靠南的丝绸之路遗址,大致位于兰州和西安的中点,离兰州大约4小时的高铁车程,从兰州过去不是很方便,下次考虑单独过去。
在甘肃省博物馆,在丝绸之路展厅里有一个麦积山石窟的模型(它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在佛教艺术展厅里有很大的一个麦积山石窟的复制区,展出几身精美的泥塑复制品,参观体验很棒。
11月7日,离开兰州前,我又去了一次甘博,在佛教艺术展厅里邂逅一位志愿者李彬老师的讲解,酣畅淋漓,真是有灵魂的讲解。一场这样高质量的讲解,令人顿感不虚此行。
我绝对不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大部分时候,如果有”读万卷书“的条件,绝对不会去”行万里路“。那为什么还是要”行万里路“呢?
一是可以去看望故人。有些朋友,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是没有交集的,但没有交集不代表忘记;有时候”行万里路“就是创造交集的一种理由。
二是可以把记忆中和学习到的片段还原到它们所诞生的场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比如,为了理解壁画,我们必须理解洞窟。为了理解莫高窟,我们必须理解敦煌这个地方。为了理解敦煌,我们必须理解河西走廊。为了理解河西走廊,我们必须理解丝绸之路。为了理解敦煌研究院的老师的作品,我们必须去理解他们的生平。
最后,谢谢阅读我这几篇推文的朋友。因为知道有人在看,所以我有一点压力,记录得也比日常日记的涂鸦要认真一些,因为知道有人在看,参考书除了自己阅读之外,还在写作的时候做了些归纳。谢谢你们让我把回忆变成了文字,留存下来。
阅读更多“敦煌36记”
本文撰稿、排版
本文作者顾健,为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2018年的第一期成员,曾在敦煌学习和公益服务共40余天,并于自2018年起,与“碎玉的斗室”众多志愿者一起,组织系列讲座《敦煌50场》,迄今已近20场。
斗室愿景
讲平凡故事
分享信息、知识和智慧
传播和推动生活中的美
在这里
有讲座、有导览、有资料
所有想要接近美的人们
都可以找到对艺术深入浅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