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爱看小说,网络小说也看过不少。但要论文笔,个人还是更喜欢作家烽火戏诸侯。看过烽火两部小说,发现此人应是熟知历史。在他创作的小说中,很多人物角色,在历史上几乎你都可以找到原型。
在小说《剑来》中,主角陈平安的授业恩师,儒家圣人,自囚功德林的文圣老爷就是以荀子为原型。
荀子,何许人也?
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后圣”,提出“性本恶”,主张礼法。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那个在刑场上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曾经写过一部《仁学》,他尖锐指出:“两千年来之学,旬学也。”以他的观点来看,自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后,主宰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其实都是儒家荀子的思想。
孔子,儒家的开山鼻祖,至圣先师。孔子死后,亚圣孟子接过孔子的衣钵,主张“人性本善”,继承孔子的“仁”,并将其完善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后世也常常以“孔孟之道”来代指儒学。
事实上,战国后期继承孔子思想的有两个大家。一个是孟子,另一个就是荀子。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仁”,荀子则和孟子走上不同的道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中的“礼”。
荀子是赵国人,按司马迁《史记》记载,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来到齐国。并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由齐国官方主办的,广揽天下英才的,可以自由讲学的高等学府。祭酒,就相当于咱们今天大学校长一职。
既然荀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圣人的思想,为何当我们提起儒学时,一般人总是先想到孔孟之道,而很少人提到荀子呢?
明朝弘治年间,嘉靖1532年,孔庙发生了一件大事。大臣张九功以“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身托黄歇,不羞悖论之人。学传李斯,遂基坑焚之祸。以性为恶,以礼为伪,以尧舜为矫饰,以子思,孟轲为乱天下者。”为由,将荀子神像从孔庙中搬离。
啥意思,好好地凭啥把人家赶出去啊?
张九功说了,荀子这个人啊,第一,做学术不严谨,成天爱说些类似黄老的言论,什么天行有常,天道自然,这些不都是老子那番言论吗?第二,荀子思想太接近法家,竟然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尤其是那李斯,犯的罪恶就更大了,怂恿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欺师灭祖吗?第三,荀子主张人性恶,与孟子相对,这怎么可以呢?他们自己信奉的是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仁政,仁治思想啊。
荀子之学,确实驳杂,海纳百川,融合了不少其它各家思想。但前面说过,荀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礼”。
礼,是什么?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讲到,儒家的礼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分别是社会礼仪,行为准则,君子气质。
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愿望“克己复礼,希望所有人都能以礼来约束自己。这一点上,荀子继承了他的想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个恶不是坏的意思,而是说,人生来就是有七情六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这不是不可以,这是正常的,但是,他认为个人的欲望必须受到限制。而礼的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人的私欲,形成一套伦理道德。
可以说,荀子提倡的礼,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礼就是一张网,一套道德标准,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这套标准的要求。但是,儒家所说的礼,往往不是强制性的,只能靠每个人自觉,自我约束。
怎么办,荀子又认为“礼法并行”。以礼为标准,形成社会准则,达到在社会道德或个人行为上形成强制约束。
所以他的学生们,韩非,李斯,顿悟了。
既然礼法这么好,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呢?制定出一套律法,强制国民的行为准则,这样社会秩序不就稳定了吗?
他们这么想的,也确实这样做的。只不过封建时代的律法,不过是皇帝一人的法,皇权大于一切,凌驾律法之上。
荀子之法这样看来是不是有点接近今天的法治,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很可惜,往后的千年岁月里,他所提倡的礼法,逐渐僵化固化,尤其被一套三纲五常的人伦学说,将人们的思想禁锢。
以至于谭嗣同破口大骂,两千年来皆旬学也。甚至有人说礼教吃人。
但这个锅,荀子不背,他的本意并非如此。被赶出孔庙,以张九功的理由,他也着实冤枉了些。
虽然荀子之学一直不曾被认为儒家正统,但谭嗣同说得没错,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都有他的影子。
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