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孙中山面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你跪我,还是我跪你?

文化   2024-11-13 23:47   安徽  

‍‍

 戳蓝字“笑先生闲谈历史”关注我们哦。
正文

孙中山一生曾三次进京,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此时的隆裕太后乃系深居后宫的大清皇后;1912年,清帝逊位,孙中山入京同袁世凯共商国是,期间,隆裕太后曾派遣摄政王载沣宴请孙中山,但其本人并未亲往;1913年,隆裕太后崩逝,孙中山于1924年最后一次入京并于三个月后患癌病逝。

也就是说,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孙中山和临朝称制、退位让国的隆裕太后并没有见过面。

只是,这样两位从“相对而行”逐渐“相向而行”的人物未曾蒙面实在遗憾,于是,《走向共和》便刻意安排了这样一场并不存在的会面。

见到隆裕太后,孙中山赶紧伸出了手,想以握手之礼相见。这一点,袁世凯和孙中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想当初,清帝退位,袁世凯专门扶正了宣统皇帝,最后跪了一次。小皇帝问起原因,袁世凯回答:

没什么,习惯了!

孙中山未曾于清廷为官,而且自幼接受了西方教育,自然不会有袁世凯那般刻在骨子里的奴性。

只是,隆裕太后到底曾经君临天下,只是轻飘给出了这样一句:

你就不必跪了!

一个曾经当过太后,一个曾经当过大总统,隆裕太后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开场白。

只是,隆裕太后的这句话也满是技巧——“你不必跪”是恩赐,是特赏,仍是大清皇太后的模样;可如果是“你不用跪”,可就是承认了孙中山的大总统身份,承认了清朝已然灭亡的事实。

然后,隆裕太后坐定,而孙中山仍然站在对面,这又是一次刻意的安排,目的仍是想刻意塑造隆裕太后的高高在上。只是,在绝对实力面前,在既定事实面前,这些所谓的争强好胜都已经失去意义。所以,等到隆裕太后问及“怎么称呼你”的时候,孙中山需要提醒一下眼前这位仍活在大清朝的退位太后了:

您就叫我孙文,您是已经退位的皇太后,我是下野的前总统,不过有一点我们是相同的,就是都是民国的普通公民。

你已经退位了,我已经下野了,但你需要认清一个现实——现在已经是民国了,我们都是普通公民了,已经平等了!

孙中山的这句话进攻性极强,几乎直接击溃了隆裕太后仅剩的骄傲。没办法,这是事实,隆裕太后只能缓和语气,甚至开始讨好孙中山:

我和皇上还是很感谢你的,你的南京政府对我们娘俩的待遇还是很优厚的!

没等孙中山给出回应,隆裕太后吩咐旁边的小德张:

小德子,请先生坐吧!

注意,是“感谢”;注意,是“请坐”;隆裕太后已经逐渐适合了自己的“公民”身份。

只是,孙中山并不想接受这份“感谢”,一来,这份功劳争来没有意义;二来,面对隆裕太后的突然“客气”,孙中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甚至还有些不适应,他急需一个话题来岔开这种尴尬。

想来想去,两人之间的交集也就只有袁世凯一人,于是,孙中山给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都是袁世凯得以从中斡旋!

可一听到袁世凯的名字,隆裕太后立马生气了,直接拦下了孙中山的话:

你少跟我提,别跟我提他,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老佛爷在世就说了,袁世凯首鼠两端,真是一针见血!

注意,“少跟我提”和“别跟我提”之间,隆裕太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原因何在?

“少跟我提”,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质,仍是皇太后的味道;而“别跟我提”,就是商量口吻,就是平等对话的意思了!

很明显,孙中山刚才的一席话,确实让隆裕太后长了记性,不敢再以皇太后之尊,强行压制!

借用袁世凯,两人之间重新找到了对话话题;可隆裕太后对袁世凯的指责却说明她仍然认为清朝的灭亡是一个错误,是源于袁世凯的首鼠两端。也就是说,此时的隆裕太后仍然认定面前的孙中山是造反,是乱臣贼子!


一直致力于推翻满清、实现共和的孙中山,自然不会允许隆裕太后有此想法,他必须予以纠正:
共和国能够顺利建成,清王朝能够全身而退,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在这一点上,您跟袁大总统都是有功劳的。
袁世凯的功劳何在?保证了清王朝的全身而退!隆裕太后的贡献何在?保证了共和国的顺利建成!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袁世凯如果是首鼠两端,那你又算什么?
对话进行到这里,话题再次发生了转变,又从袁世凯的身上转移到了“推翻满清、实现共和”上面。只是,隆裕太后对“实现共和”不感兴趣,但“推翻满清”被孙中山说成了是自己的功劳,她就有点坐不住了:
功劳?孙先生此话差矣!大清江山断送在我们娘俩的手上,且不说罪人,谈何功劳!
对于隆裕太后而言,做出“退位让国”的决定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隆裕太后临终曾有过“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的悲凉感叹,而这一切的荒凉都是自己一手造就,这让隆裕太后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的决定。
对于民国而言,对于天下苍生而言,隆裕太后下令逊位无疑是“功劳”,也正因如此,民国大佬们才会如此敬重这位前朝太后,才会给出类似“女中尧舜”、“道高千古”、“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的至高评价。但对于满清遗老而言,对于满清所谓的列祖列宗而言,隆裕太后的罪过又是何其大也!

谈话进行到现在,隆裕太后仍未意识到满清被推翻乃系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更没有意识到满清能有今日优待,已属不易;孙中山还需要继续劝,继续说:
不然!在世界历史上,从专制到君宪也罢,从专制到共和也罢,国变之后还能如此尊重礼遇前退位者,唯我中华民国也!
换句通俗点的话说,就是:别得了便宜卖乖,按照我最初的规划,满清皇室恐将面临灭顶之灾。对于民国而言,你的功劳是促进民国顺利建成;可对于满清而言,你的功劳却是保全了爱新觉罗族群!
所以,我说你有功,你就是有功,不接受反驳,有意见也请保留!
隆裕太后听出了孙中山的话外音,但也不能再随意发火,只能平静给出回应:
先生今天来,是成心气我的吧!
就连生气也都尊称对方一声先生,隆裕太后的无奈,原来如此无奈!
行文至此,不得不强调一下《走向共和》对细节处理的恐怖之处,伴随着如此情绪,隆裕太后开始疯狂咳嗽,这是一个心中愤怒而只能隐忍不发的人,最为正常的表现;再看随侍一旁的小德张,一直以怨恨的眼神盯着孙中山,就因为孙中山的出现让其刚刚问鼎太监巅峰便立马跌落,这份仇恨几乎能用“不同戴天”形容。
只是,他们也只能隐忍咳嗽,也只能眼神杀人而再无法给出实际报复。所以,孙中山不在乎这些怨恨,反倒会真诚关心太后的病情:
您看来是生病了,请个医生看看吧!
这句话一语双关,请个医生看看病,请个先生学学习,治好病,更要纠正你对这历史必然发展的清醒认识!

隆裕太后同样给出了“一语双关”的回答:
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
有没有病,我自己知道;应不应该转变认识,我心里清楚!我属于前清,你属于民国,两个时代只能碰撞而不能融合,仅此而已!
碰撞,可以强行发生,但融合就在于个人意愿了!
这句话是隆裕太后最后的倔强——你能灭我大清,但灭不了我心中的意识!
这句话,孙中山无从反驳,只能转向一旁的小德张:
德公公,你劝劝你家主子,常出去走走、看看,散散心,会好一点!看在孩子的份上!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看在孩子的份上”,走走、看看、散散心绝非针对隆裕太后的病情而言,而是针对其意识转变。“看在孩子的份上”,就是要告诉隆裕太后:你生于前清,甚至也能死于前清,但宣统小皇帝却终归要活在民国,别让一个孩子抱着同样的意识,扭曲地活着!
真实历史上,类似的话反倒出现在隆裕太后对宣统皇帝的临终遗言: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前路坎坷,你好自为之!
对话结束,宣统小皇帝拿着一个座钟跑来问隆裕太后:
亲爸爸,我能把这个带去玩吗?
太后没有回答,孙中山则轻轻点头,表示了赞同,更表示了赞许!

钟表滴答,代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带去玩”,代表着宣统皇帝最终离开满清,走向民国。隆裕太后,到底没能扭过孙中山,到底放开了抓住宣统皇帝的手!
这场两个时代的碰撞和融合,孙中山胜出,隆裕太后完败!
其实,剧情发展自此,《走向共和》足可以剧终了!

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

‍‍

  

‍‍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