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文化   2024-11-12 23:56   安徽  

今天,咱们聊一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首先,在商周时期,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做官的,想要做官,凭的就是两个字 —— 血缘,学名叫世卿世禄制,就是父亲死了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世代享受这个官职的封地、籍、俸禄。放到现在,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这不就是一帮关系户吗?

没错,但是这种选官制度是符合当时实际国情的,因为商周时期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受知识,学习如何管理封地,所以官职呢,也就顺其自然的被垄断了。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发展秦国的势力,打破现状,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在军队里面实行军功制,就是不看出身,而是根据一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封官赏爵。此举一出,大大刺激了普通人杀敌报国的积极性,这也是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 100 多年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等到了汉朝时期,天下初定,与民休息,就不能再搞商鞅那一套了,选官制度呢,也演变成了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就是由下面的地方官对自己所管地区的人才进行考察和选举,选举的标准就是这个人在地方上的口碑、品德怎么样,能力怎么样等等。但是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官的手中,很容易出现走后门、营私舞弊的情况,毕竟谁都想拉自己的亲近朋友一把,时间一长呢,就发展成了权力集中的世身豪族,一直到了两汉结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其实呢,是察举制度的一种延伸,也是根据你的出身和品德定你的官职。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了当时主流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招揽人才,至此呢,形成了日后历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但是隋唐时期的门阀士族还是把持着考场和官场,说白了,就是考试成绩是能够暗箱操作的,所以唐末落榜考生黄巢起义,杀进门阀贵族,为日后科举考试的透明做了一些铺垫。

唐之后到了北宋,北宋这时候没有世家大族的掣肘,因为基本上呢,都被皇朝给杀光了,所以就开始对科举进一步的加以完善。首先,北宋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强制执行了糊名制,考官呢,是看不到考生的信息的,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次呢,对考官实行年年轮换,并且在考试前期会限制考官的活动范围,避免你跟别人接触。

考生们在进行到考试的最后一关 —— 殿试的时候,这时候的考官和监察都是皇帝本人,由皇帝亲自来判断这个人才是否可用。在皇帝眼中,才不管你的背景是什么呢,只要是能对国家发展产生作用的人才,都是网罗的对象。

一直到了1905年,清政府采纳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的建议,宣布停止科举,来发展学校的新式教育,至此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虽然科举在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很完善,但我们呢,还是可以根据考试的内容来判断通过考试产生的人才是否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就是八股取士,其中的内核呢,就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考生所有的观点都要借圣人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皇帝们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但是这样呢,也很大程度上的遏制了社会思想的活力,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近代的衰落,从考试这一层面来说,八股取士 “功不可没”。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