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于君团队等推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非侵入性诊断模型

学术   2024-11-05 14:18   上海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题图为于君教授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也就是之前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影响全球25%-30%的人口,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原因。大约20%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MASL)患者进展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这是MASLD的更严重形式,以肝细胞气球样变和炎症为特征。MASH的定义是有超过5%的肝脂肪变性、小叶炎症和肝细胞气球样变(伴或不伴有纤维化)

总体而言,与MASL患者相比,MASH患者发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风险更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识别那些易于发生更高疾病进展风险并可能从临床干预中获益的MASH患者。

2024年11月4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黄炜燊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ohit Loomba教授以及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明华教授等人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A blood-based biomarker panel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成功鉴定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并构建了相应的诊断模型。


当前诊断MASH的金标准仍为肝组织活检,这种方法具有侵入性,缺乏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团队从四个独立队列中收集了700例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包括184例来自香港的发现队列和516例来自圣地亚哥、温州及香港的验证队列。

通过对正常对照、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MASL)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组团队前期研究得到的6种蛋白和17种临床变量进行检测,并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单因素逻辑回归方法进行筛选,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7种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变量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诊断MASLD,还能在经活检证实患有MASLD的患者中准确区分并识别出MASH。

为了提高临床实用性,研究团队优化了一个包含三种标志物CK-18CXCL10BMI的组合模型。该模型在诊断MASLD时表现出色,AUROC达到0.954;在诊断MASH时同样具有优异的性能,AUC为0.823。这一诊断效能在中国和美国的三个独立人群中得到了验证,AUC分别为0.802、0.805和0.823。此外,该模型还能够评估MASH的改善情况和治疗疗效,AUC达到0.857。


总的来说,该研究依托多中心人群研究,建立了针对血清蛋白标志物的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在区分MASH及预测其治疗效果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潜力。这一非侵入性早期诊断模型,对于降低不必要的肝组织活检、提高MASH的临床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黄炜燊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Rohit Loomba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张翔博士、刘德华博士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明华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4)00404-2

设置星标,不错过精彩推文
开放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微信加群 
为促进前沿研究的传播和交流,我们组建了多个专业交流群,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小编微信进群,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还请注明。


在看,传递你的品味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重点关注最具转化应用前景和价值的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深度访谈和报道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者及创新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