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在伦敦 by 罗杰·克劳利

文摘   历史   2024-05-29 11:46   江苏  



文:罗杰·克劳利

译:陆大鹏

今年55日,在德国城市特里尔,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他出生于181855日),人们为一尊四米高的马克思像揭幕。这是中国人给特里尔的礼物。每年有15万中国游客到特里尔参观马克思出生的房子。特里尔妥善利用今年的诞辰,甚至有些交通灯上有小小的马克思指挥行人过马路或停下。
在伦敦,人们也在纪念马克思。大英博物馆为此举办了一次小规模展览。马克思人生的一半以上在英国度过。英国对他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为他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知识资源。
马克思因为革命思想先后被逐出法国、比利时和德意志,1849年来到英国。他的妻子燕妮一起来了,此时正怀着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她虽然出身贵族家庭,但热爱马克思及其思想家圈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马克思的毕生好友与合作者,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对英国很熟悉。他出身富裕的纺织业家庭,在曼彻斯特有工厂,还研究了世界头号工业国家的工人的恶劣生活条件。1845年,他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是对工业化的全面批判。恩格斯的作品生动描绘了英国北部各工业城市里工人的悲惨生活:凄凉、疾病、极高的死亡率、童工和对环境的破坏。
1848年,马克思抵达英国之前,就和恩格斯一起作了安排,请伦敦一位同情他们事业的印刷商秘密印刷《共产党宣言》。它的最后一句话是:“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本只有23页的德语小册子,就是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的原因。它后来成为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书籍之一。
马克思于1849年抵达伦敦后,有机会直接观察全世界头号富国的工人阶级的凄惨生活。他还亲身体验了伦敦贫民的生活。马克思的家庭背景是相当富足的中产阶级,但他到伦敦的时候一贫如洗。他和燕妮住在索霍贫民区的两个房间里,只吃面包和土豆度日,有两个孩子死于襁褓中。他靠为国际社会主义报纸写稿和接受恩格斯资助来维持生计。马克思因为革命活动已经很有名气,所以为了躲避审查有时用“A.威廉姆斯”的笔名。
马克思抵达伦敦的时期,正逢英国越来越多的激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开始揭露工业化社会的弊端。记者亨利·梅休(Henry Mayhew)研究伦敦工人阶级的生活,与工人交谈,描写他们的生活。当时的伦敦更像今天的第三世界城市,而不像庞大帝国的中心。梅休采访了街头小贩、乞丐、窃贼、仆人、娼妓、童工和社会底层人员,在系列著作《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中向广大读者揭露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与此同时,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写了一些社会问题小说,如《艰难时世》。在这些小说里,人们被工作与艰难困苦压倒,因为工业污染始终看不见太阳,河流被工业废物污染。
在这种环境里,马克思见证了工业发展的第一轮宏大试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英国和大英帝国还在改变印度和其他地方千百万人的生活。在他眼中,英国和大英帝国是革命性变化的测试案例。他写道:
“这个国家将全民转化为无产阶级;英国的庞大胳膊包围着整个地球……在这里,阶级矛盾到达了极高程度,英国似乎是一块磐石,革命的浪潮在它上面破碎、分散;未来的社会尚在母腹中就要被饿死。英国主宰了世界市场。欧洲大陆乃至全球任何国家的经济条件发生的革命,若没有英国积极参与,就只不过是杯水中的波澜。任何国家的贸易和商业条件都取决于它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取决于它和世界市场的关系。英国控制着世界市场,资产阶级控制着英国。”
在伦敦,马克思与英国激进群体和来自德法的政治避难者取得联系,伦敦还为他发展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知识资源。
今天,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只见它被玻璃与钢铁的屋顶覆盖,成为欧洲第一大有屋顶的庭院。大中庭的中央是一座大型圆形建筑,如今是展示空间,曾经是阅览室。那里曾经存放着博物馆的藏书。它的建造,它那用铸铁造成的庞大穹顶,以及对混凝土、玻璃和创新通风系统的运用,是19世纪中叶科技的杰作。它运用了工业化的全部技术,而在马克思眼中,工业化是压迫工人阶级的体制。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于18575月开放时,公众受邀前来参观。8天内有62000人目睹了新的建筑奇观。那里存放着超过50万册图书,书架长5公里,还有数百张书桌从圆型建筑的中央呈放射状分布,图书就在这里存放和展出。
最早来参观阅览室的人当中可能有一个憔悴、衣着寒酸、蓄大胡子的男人。1857611日,也就是阅览室开放不到一个月后,马克思申请了一张借书卡,相关的记录仍然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藏品中:
马克思来到这里,阅读关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的图书,并撰写了《资本论》。它的德文版于1867年出版。马克思不仅在这座图书馆借书,还捐赠了自己的一些书。
大英博物馆的记录显示,还有其他一些革命思想家也用过这里的阅览室。这些思想家借用马克思的思想,把阶级斗争引向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方向。这是1902年一个名叫雅各布·里希特的读者申请借书卡的信。他其实就是弗拉基米尔·列宁。
马克思的余生在英国度过。1856年,他依靠恩格斯的资助和妻子的遗产,搬到了伦敦一个环境较好的区域,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86年去世。他被安葬在北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所在区域是专门给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用的。今天他的墓地是旅游景点,也是圣地。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给了马克思重要的启迪,也是他的家庭悲剧发生的场所,不过那是他去世之后的事情。他最小的女儿埃莉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他的事业。他写《资本论》的时候,她就在他脚边玩耍。她后来对英国社会史、经济史和政治史有了很深的把握。她成为他的秘书,陪他到全世界参加社会主义者的会议。但马克思是个严厉的父亲,不准她嫁给她爱的人,因为两人年龄差距较大。
埃莉诺将他的著作译成外文,自己也写作,并积极参加伦敦的社会主义和工会活动。1882年,一个叫爱德华·艾威林(Edward Aveling)的男人申请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书卡。艾威林是个有名的公共思想家和作家,但喜欢操纵他人,无所顾忌,花钱大手大脚。他在阅览室认识了埃莉诺,逐渐赢得她的好感。埃莉诺相信他是有妇之夫,但还是和他同居。艾威林到处借钱,从不还钱,并且经常对埃莉诺不忠。1898年,埃莉诺发现他其实从来没有合法妻子,但刚刚娶了自己的情妇,一个年轻女演员。1898331日,她服用氰化物自尽。她的骨灰被埋在海格特公墓,在他父亲身侧长眠。
今天,马克思在伦敦生活和工作过的一些地方有蓝色铭牌标示。他和家人在索霍区住过的那些肮脏房间如今是餐厅。游客可以在伦敦市中心参观他生活、工作、发展思想、与其他激进分子和思想家会面的地方。
 

延伸阅读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


地中海史诗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财富之城》则可算是威尼斯共和国简史,不过侧重于其在地中海上的外交与战争,尤其是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数百年间,威尼斯从礁湖渔村崛起为海上贸易强国,并且开疆拓土,盘踞了爱琴海沿岸许多地区,凭借狡黠的外交手腕、强悍的海军和金钱贿赂,左右逢源于东西方势力之间,与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都做生意,在不同时期与双方都发生过武装冲突,此中故事非常精彩。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通过“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杰•克劳利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是我们这一代研究欧洲伟大航海帝国的卓越历史学家,也是十字军东征之后东西方冲突领域的专家。在《征服者》中,克劳利讲述了葡萄牙崛起的史诗故事。由于莫大的勇气和它的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这种战术优势在当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个贫穷的小国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上霸权。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将永久性地扰乱地中海,并建立第一个全球经济体。

克劳利依赖书信与目击者证词来叙述蕞尔小国葡萄牙飞速而惊心动魄的崛起。《征服者》展现了葡萄牙帝国全副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将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的人物们描摹得栩栩如生。“幸运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完美君王”若昂二世、四处劫掠的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和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这些人物玩弄着他们个人的野心和帝国的公共目标,为了追寻全球的财富,往往要蒙受惨重损失。葡萄牙崛起的故事的另一个核心是,它努力要消灭伊斯兰文化,在印度洋建立一个基督教帝国。为了寻找神话中的基督教君主祭司王约翰,葡萄牙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他们还残酷无情地攻打印度的港口城市,力图垄断贸易。

绕过非洲之角去往印度的航道的发现,是航海史上的伟大突破,但也预示着世界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后一个世纪里,没有一个欧洲帝国比葡萄牙更野心勃勃,没有一位君主比葡萄牙列王更掠夺成性。在这过程中,他们创建了第一个远程的航海帝国,释放出了如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全球化力量。在克劳利笔下,葡萄牙帝国的完整故事及其野心造成的人道代价,终于得到了讲述。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豆瓣: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扫描下图,

或搜索: ldphans

点击“阅读原文”,看陆大鹏的全部译作清单和介绍

陆大鹏Hans
陆大鹏,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译者。著有《德意志贵族》。译有“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