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期凶案调查工作的很多弊端延续到了魏玛时期。凶案的结案率长期低迷,其原因除了我们前文介绍过的种种缺陷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各个调查组和各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每个调查组往往对别的组的工作一无所知,所以很难在不同案件之间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点。为了把各地的凶案调查工作协调起来,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1922年起草了全国范围的刑警法,但因为巴伐利亚邦的反对,该法未能颁布。1925年6月1日普鲁士邦组建了“普鲁士邦刑警总局” (Landeskriminalamt,缩写LKPA),但收效甚微。[1]真正集中化、统一化的刑警队伍,是在纳粹时期建立起来的。
柏林刑警早在1919年就开始进行业务上的改革。刑警总长霍普(Hoppe)根据甘纳特等人的建议,对凶案调查科的常设人员构成做了新的规定:
刑警总长
鉴定科科长及工作人员
两名摄影师
法医
化学专家
检察官的代表
此外,每一起具体的凶案,配备
两名探长
一名巡警警长
三名巡警
十、十二名技术鉴定人员,其中六人去现场,六人去最近的派出所
十一、 一名器材和灯具负责人员
如有需要,还可以邀请记者和警方发言人同去。[2]
警局对犯罪现场的处理也作了新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现场、最大限度地保存证据,比如严禁在现场的警员“脱下或放下外套、帽子、手杖、公文包等物品”。这些东西必须放在指定的位置,并且可能需要在专人监督下放置。[3]
更有力的改革得益于A科科长甘纳特本人的不懈努力。为了消除调查工作缺乏协调的弊端,甘纳特在A科建立了固定、常设的“谋杀案中央调查组”,于1926年1月1日正式开展工作,他本人担任组长,领导和协调警局内的所有凶案调查工作,改善警探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促进经验的积累。[4]“谋杀案中央调查组”也逐渐和A科融为一体,很多人将它们混为一谈。甘纳特在A科的副手是路德维希·维尔纳堡博士。值得注意的是,维尔纳堡还曾担任B科科长。[5]他中等身材,微胖,衣着讲究,爱开玩笑的同事给他取的绰号是“吹牛男爵”,因为他擅长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尽管有些故事是他自己编的。[6]
“谋杀案中央调查组”由一个“现役”调查组和两个“预备”调查组组成。“现役”调查组有一名年纪较大、经验较丰富的探长,一名年纪较轻的探长,四到十名来自其他科的探员,一名女速记员(《巴比伦柏林》的女主夏洛特开始的时候就是速记员),警犬管理员和鉴定科人员组成。“现役”调查组负责整个柏林市所有凶杀案的调查。两个“预备”调查组分别由一名探长、两到三名刑警和速记员组成。[7]为了培养和发现人才,也为了让大家都能有凶案调查的经验,九个科的人员都要到A科轮岗[8]。
甘纳特对现代刑侦科学的进步有很多贡献。在德国警察当中,他是最早认识到在犯罪现场搜寻蛛丝马迹的重要性的人之一。是甘纳特首先明确规定了,警察到了现场之后应当如何操作,每一个步骤应当注意些什么。这套“标准操作流程”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调查组组长对犯罪现场进行初步的、概览性质的观察;
专业人员寻找痕迹和证据,自己尽量不要留下任何痕迹。每一个重要的点都要做好标记;
对犯罪现场拍照;
采集指纹、脚印和轮胎痕迹。保存证据,交给专业人员检测;
刑事调查;处理痕迹、物品和证物;
在现场勘查和鉴定科的工作结束后,法医进行初步检验;
对现场情况的登记和报告。报告完成之后,才可以将尸体从现场运走,供进一步尸检。[9]
案发之后尽快抵达现场、开始调查是最重要的。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甘纳特自己设计改装了一辆谋杀调查执勤车,它被大家简称为“谋杀调查车”(Mordauto)。车内有办公设施和鉴定设备,包括打字机(当然会配备一名女速记员)、折叠桌、折叠椅、用来标记现场物件的铁杆和小旗、探照灯、手电筒、摄影器材、剪刀、金刚石刀具、斧子、铁锹、计步器、测量卡尺、橡胶手套、橡胶围裙、镊子、探针、吸量管(用来收集液体),以及用来保存证据的各种容器。[10]甘纳特总是坐在副驾驶的后方,因为他的体重过大,为了汽车的安全,还专门为汽车作了加固。谋杀调查车的司机明希贝格(Münchberg)也是个传奇人物,据说他是柏林最好的司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驾驶这辆笨重的汽车绕过柏林的每一个拐角。[11]
甘纳特建立的“谋杀调查中央档案”也是闻名遐迩,令他非常自豪。这套档案系统性地收录了几十年来所有已知凶案的材料,不仅仅是柏林的案件,还有全国各地的,甚至还有外国的。收集的材料不仅有原始档案,还有通缉海报和报纸等。为了搜集更多资料,甘纳特还“借阅”了其他地方警察局的资料,有时就“忘记”归还了。档案涉及的案件不仅包括“常规”的谋杀案,还有各种与其他类型案件相联系的自杀事件:因为受到诽谤或诬告而自杀、遭到诈骗或感情欺骗而自杀、遭到敲诈勒索而自杀等情节的案件。[12]
档案人员还制作了检索卡片,可以根据凶器、作案情节等范畴来检索相似案件。卡片有不同的颜色,这样便于检索。在1930年,柏林警察局拥有110套不同的卡片,包含数十万人的资料。其中指纹鉴定部门在1920年拥有254000页资料,到1932年就积攒到了561000页。警察局收集的罪犯照片档案在1920年有26000人的照片,在1932年有49000人的照片。[13]在1945年之前,除了柏林警察局之外,德国没有一个地方的执法机关拥有规模如此庞大、分类安排如此精密的案件档案系统。1945年,美国人获得了这套档案的一部分,对其极高的水准感到惊叹。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位专家说,他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犯罪档案。[14]
但档案和检索不是万能的,很多无名尸的身份难以确定,而流浪汉等社会边缘人员一旦死亡,要确定身份更是难上加难。柏林警察局的一个对策是在“红堡”的走廊内设置玻璃橱窗,张贴无名死者的照片,向广大社会征集线索。
1923年,名记者约瑟夫·罗特写了一篇文章,描述柏林警察局的无名死者照片橱窗,并感慨芸芸众生的悲惨命运:“这是残酷城市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展览。在这座城市的沥青铺就的街道、灰暗的公园和蓝色的运河中,死神拿着左轮手枪、堵嘴的破布和氯仿麻醉剂,潜伏着……这些逝者丑陋而充满责难,就像悬在那里的良心之痛……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点击下图,
点击“阅读原文”,看陆大鹏的全部著作和译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