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转业培训时,涛哥语重心长地提出“三个回归”。
安置选岗上班后没多久,一个个战友似乎都有了一点地方干部的模样。
转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不是打鸡血打出来的,也不是喝鸡汤喝出来的,而是悄无声息的,水到渠成的,没有刻意,没有造作。
当你准备好了,它就来了。
回想起一个月前第一次上班,有些许忐忑和不安,但仅限于心理层面。
其实上班前已经把单位的情况摸了个“门清”,提前去各个楼层转了几圈,主要领导办公室在哪里,卫生间在哪里,茶水间在哪里,电梯和消防通道有几个,连犄角旮旯也探了个遍,还找到了两个废弃的杠铃。
周末,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提前搬到位,省得第一天兴师动众的,给人感觉不太好。
在钉钉上也把几个领导和主要科长的面孔熟悉了几遍,主要履历也查了个大概,确保见面时能够在对方职务上加上一个姓,和领导聊天时,也能够向他以前擅长的工作领域多请教请教,免得尬聊。
从家里出发,去了个大早,到了单位楼下,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心里忽然有点想念以前的单位了。
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怀念熟悉的人,想念从前的事,对过去总有些失落和不舍。
我这才想起来,自己以前去任何一个单位,都是至少两个人以上一起调过去的。自己单枪匹马到一个新单位,这还是第一次。
路过几个领导办公室,没想到别人来得更早,都在盯着电脑,反倒是大办公室的“小兵们”没一个影,或在食堂,或在路上。
窗外将要透进一缕阳光,本来想煮一壶老白茶,刚拿出来,想想还是算了,又放了回去。我也打开电脑,拿了一本党史书籍看了起来。
上班时,和每个领导见了面,各谈了大概五六分钟,都比较忙,也不便打扰太久。
一个科长进来,也很惊讶于我能叫出她的姓氏,礼貌性地问我还有什么需要。那天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没提任何要求。
她走后,我去食堂先给饭卡充了点钱,他们是按季度充费的,听说上个月刚充好,与其再麻烦别人,还不如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好。
如是一周,周围的老转们都一个个闻讯来看我,老哥们的眼中充满着关心和温暖,有些以前在老单位不怎么熟的,此时也倍感亲切。
有的带盒茶叶,有的拎点水果,“手续办完了吗?”“工资发了吗?”“这沙发太窄了,去要张推拉床,睡着舒服!”,有的翻翻柜子,在窗户边驻足看看,“这里采光还算可以!”
没有客套,没有拘谨,说的都是心里话、实在话,就如家里人一般,让人很是感动。
接下来两周,慢慢开始熟悉工作,也配合领导参与了一些任务。
总的感到:能力很重要,单位提拔的一些干部都是能力素质过硬的佼佼者,都是会干、能干、愿干的务实者,指望靠论资排辈、钻营取巧、媚上悦下,目前来看已毫无市场。
工作靠的不再是以前命令和指示,而是高度的自觉、自省和自律。
每个人都很忙,没人关心你上下班,或是工作期间在干些什么,如果你自己管不好自己,现在或许很舒服,以后怎么样确实不好说,或许就这样了,或许被淘汰了,或许就进去了。
别人牢骚的话、泄气的话,有时候就只能听听,也仅限于听听,不要往心里去,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付诸行动。
那些躺平的建议只适合少部分五十开外的人,毕竟现在躺平的门槛也已经很高了,以前喝茶看报吹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莫再怀念,莫再贪恋。
在一些领导的眼中,你不加班就已经是躺平的表现了。
听说单位的一个同事,以前领导问他周六有没有空,来单位整一下材料,他以有事为由“婉拒”了。后来有人告诉领导,他周末和别人去郊游了。虽然他平时工作表现也不错,但就是一直被“耽误”下来,错过了黄金年龄,原地踏步到现在。
当然,每个人对待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态度都不一样,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努力奋斗和拼搏,显然不合适,也不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看到了路尽头,摸到了天花板,累了、倦了,看开了、想通了、悟透了,就把手头的活干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替别人多分担点,多帮衬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干的活,没有多受的苦,也没有白白的付出,在某个时候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馈你。
无论是想干,还是不想干,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心理一定要平静、平和、平衡,执着于别人对你的尊重与否,计较于圈子对你的接纳与否,想得太多,最后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
如果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那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不如意的。
财务跟进太慢,工资待遇迟迟无回声;办理手续太繁,两头单位来回空折腾;人回消息无尊称,客打招呼不热情,大事小事亲力为,手中无权亦无兵。
人的头脑一旦被这些琐事占据,便会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往小了说,让人以为计较太多,往大了说,被人认为格局不够。
有时候,心态平了,再看待一切,都似乎顺眼了一些。
工作努力了,干好了,最后啥也没得到,但还能做到不气、不恼、不后悔、不拍桌子不骂娘,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心态。
对我们来讲,这极可能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