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转业安置当年年底,距我到安置单位报到刚好三个月。
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职场人来说似乎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大多数单位或者公司所公认的“试用期”。
而今天的我,合格了么?心中不免唏嘘。
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总还有一些话想对自己说。
前段时间,与几位战友小聚,在交流“后转业时代”的心得体会中,感觉大家对当前的工作普遍比较满意,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很“在线”。
就个人而言,当年的岗位安排于我恰到好处,四年的科班专业和多年的部队经历有了些许用武之地,仿佛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宏观上来讲,这得益于宁波良好的安置大环境,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于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安置部门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号,得益于用人单位公正对标的选人政策……
于微观而言,那就是离不开退役军人事务局诸位领导的政策宣讲,离不开用人单位主要领导的为公首肯,人事部门开诚布公地调查面试,当然也离不开老部队的关怀照顾……
正如岗前培训课上一位老师所讲:“在人生的几个关键时期,如遇高人的指点、贵人的帮助,当是幸事。”
观今日之事,一语中的实为我之幸也。
借此平台,感恩上述这些大多与我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为我们提供了续写抱负的平台与机会,以致于在转业之初“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季节里遇见繁花似锦的你。
往后余生,唯有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方能“报之以李”。
转业之前,曾有前辈告诫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地方工作并不像想象的那般美好”。“涛哥讲军转”里刊发的一些转业老哥的工作随想,也验证了此言非虚。
只是,那时那刻,离开的期待早已淡化了未知的压力。或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方鸿渐”——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上班之后,所见所闻着实给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老男人不小的压力。
毋庸说岗位业务上适应,光说单位那种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上至厅局级领导,下至中层领导、普通干部,每个人都积极务实,工作状态都很拼,而且各个身怀“绝技”,一点儿也不输于部队的“一二三四”。
地方,真的与之前有人调侃的“喝茶、看报、聊聊天”不可同日而语。
氛围,是一种文化,更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身处这样的工作环境,在压力徒增的同时,我也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似乎又回到了大四实习的那个夏天。
犹记得,那时的我整天跟在编导老师屁股后面问东问西的,一切的好奇与冲劲全都写在了脸上。
借用魏巍先生的话说:在新单位的每一天,我都被身边的同事感动着,主动、务实、勤奋、创造……每间办公室里都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和阳光的味道。
饭后与妻子散步时,她无意间说了一句“转业这半年,你陪我散步的次数比我们结婚这些年的总和还要多。”
说者无意,闻者动容。是啊,那段岁月为国无愧,而对于每个军人家庭而言却是百分百的歉意。
说实话,能够更多的陪伴家人、照料父母是我们选择转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今,回归家庭的我们就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哪怕是陪父母多聊会天,耐心地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哪怕是陪孩子去户外放个风筝、做个游戏;哪怕是陪家属逛次商场……
这些以前的遗憾,都需要我们用今天的行动来弥补。
前段时间,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章以回忆的方式记录了一家三口过往快乐而又艰难的日子,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朴实真切的生活再现,但是每次读来都温暖动人、感同身受。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正如书中写到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思考着,幸福有时候很简单,珍惜身边每一个我们所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因为陪伴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