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滨河城市景观风貌设计策略探索——以于都为例

学术   2024-11-27 21:51   广东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撰稿 | 规划一所 查冬冬

于都县自然资源局 段绍兴

审核 | 规划一所 林善泉

摘要:城市景观风貌设计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其关注点从局部空间的营造,延伸到对城市整体环境空间的管控,涉及要素也由单一城市形态扩大到全域全要素,为营造美丽国土与美好人居环境提供有力的抓手。本文从景观风貌设计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应从景观资源的分析、景观策略的制定、重点要素的设计着手,构建系统化的总体景观风貌技术方法。结合江西于都县城的案例实际,提出对景观风貌分级、分区、分类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同类型全域风貌规划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字: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景观风貌,城市特色,于都

引言





纵观全球视野,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向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软性因素”转变。城乡风貌特色重点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城市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城乡风貌特色的塑造。

在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国土风貌特色塑造的相关要求,强调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要求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协调城镇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重点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1 城乡景观风貌设计的

内涵与研究层次

1.1 城乡景观风貌设计的内涵

城乡是对全市域范围的界定,范围较大的区域,范围通常从数百平方公里到数千平方公里。“景观风貌”通常包括景观与风貌两部分。总体而言,景观通过视觉来感知,以物质空间属性而存在,包含城市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特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物质环境。风貌以依附景观而存在,是一种独具内涵的城市精神面貌,对于城市化、城市气质主要通过人的心理来感知。其中“风”是“貌”的内在体现和精神载体,“貌”是“风”的外在表现和物质载体。景观和风貌是共同存在的,是独特城市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城乡景观具备区位性、类型性、意向性等特征。

1.2 空间尺度的延展

城乡景观风貌研究在景观风貌本底研究、景观风貌定位、景观风貌设计引导三方面进行调整。景观风貌研究本底从城市主导转向城镇-农业-生态全域全要素梳理;景观风貌定位紧扣独特风貌资源,分区与格局应统筹全域整体空间关系;景观风貌设计上也逐渐加强全域要素的全覆盖与分类引导,突出对生态与农业空间的管控。

 2 国土空间背景下的

风貌管控策略

2.1 明确景观资源类型

由于城乡空间尺度巨大,包含着丰富和差异化的景观要素,难于通过一种简单的结构描述来全面概括其特征。景观资源的分类可以从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可达性等影响因子,综合判断景观价值的高低,并在市域范围内进行分布呈现。在景观资源价值高的地区,应明确其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要素类型,确定核心的景观保护和建设区。以此为基础,规划应围绕景观主题区及其代表景观要素展开。

2.2 构建“资源—目标—策略”规划思路

城乡景观风貌设计构建 “资源—目标—策略”的规划思路。通过分析城乡各类景观资源的特征得出各类景观要素的内在价值,确定城乡景观资源景观风貌总体目标;以目标为出发点,探索极具特色的设计策略;再通过策略导向管控方式。

2.3 城乡景观风貌设计重点内容

结合城乡景观风貌设计的内涵与层次,可以从市(县)域、中心城区和乡村3个层面对城乡景观风貌规划内容体系进行规划指引。针对三个层面划分规划的管控方式的不同,景观风貌规划的的内容重点、控制方式等方面也各有侧重。

2.3.1 注重生态引领为中心的市域景观风貌设计

市(县)域景观主要分为特色景观分区、通道景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系统等方面。在生态空间层面是涵盖范围最广,最具特色的区域,能够展现生态特色本底,是城乡特色的重要承载区,同时也是景观资源区的特色体现。

2.3.2 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和城市标识展现为重点的中心城区景观设计

在中心城区层面,景观风貌设计主要关注公共空间、城市标识系统、建筑型体管控三方面内容。公共空间是市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作为城市展示风貌的主要窗口,具备很强的感知性。城市标识上重点关注天际线、节点、标志、景观视廊等,突出对城市视觉形态的表达。建筑体系是目前城市风貌关注度最高,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管控方式,主要从建筑风格、高度、色彩等方面进行控制。

2.3.3 以特色展现为重点的乡村景观风貌设计

在乡村层面,乡村是自下而上不断建设而完善的,具备保留传统、完整、独立的风貌特征。乡村景观风貌建设可以从乡村地域和村庄两个方面来指导。乡村地域是指村庄以外的景观区域,以保护景观资源为主;村庄是指点状的现状建成区,重点保护传统村庄建筑环境,优化整治提升村庄居住环境。

于都县城风貌

 3 于都县城乡特色景观风貌

设计实践

3.1 于都县城乡景观风貌概况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城区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贡水是流经县境的主要干流,境内水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雩山、腾云山、枫树面山景观别致,矿藏丰富,汇聚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构筑了于都“山城共融、蓝绿交汇、天人合一”的城乡景观风貌基底,概括为“一湾贡水、两岸营城、连绵山水画廊”的总体山水格局(图1)。于都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于都也是一块红色土地,是著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于都以周敦颐为开山,理学人才辈出,理学事业彪炳史册,素有“长征起点、客家古邑、理学圣地”美称,尤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理学文化独具特色。

图1 县域山水格局图

3.2 于都县城乡景观风貌管控体系内容构建

于都县城乡风貌设计管控体系先从风貌面临的现状及核心问题入手,明确特色资源,提出风貌总体格局与形象定位,再从要素管控、分区管控两个方面对风貌管控作出指引(图2)。

图2 于都县城乡风貌设计技术路线图


3.2.1 梳理存在的内在问题

(1)山水缺少联系,城市开敞空间总量不足。于都县开敞空间总量人均3.52平方米。社区级绿地建设缓慢,绿地多为点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廊道衔接;山水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岸景做的太满、山景做的不足;滨江功能以居住为主导,仅约30%周边用地为商业、公共功能,滨江岸线长达18公里,只有5处开放空间节点,公共功能与滨江开放空间整合程度低;建设导致山体破坏严重,台地利用效果不佳,山体破坏严重,游憩活动用地不足,可供开展的活动类型受限;站前公园被80%的住宅围合,龙门公园与贡江的景观连续性被住宅阻隔,游憩场地单一,且开放度不够,景观不佳。

(2)历史难以感知。老城历史资源丰富,但保护不佳,品质不高,历史遗迹与传统建筑混杂,街区风貌待整治;摊贩占道经营现象明显,历史遗迹相对集中,建筑密度高,风貌混杂,部分建筑立面及内部破损严重;缺绿地广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传统建筑与街区的保护与营造水平有待提升;文化资源遗存未能给予重视并加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遗迹以保留为主,地域文化表达有限,利用不足。

(3)特色无处彰显。建筑风貌新旧交融,风格杂乱,客家特色不够突出,建筑色彩以暖黄色为主,局部新建建筑色彩较杂乱;新建区各地块之间建筑色彩差异较大,缺少协调,平屋顶与坡屋顶形式建筑混杂,坡屋顶形式间色彩相差较大;城市家具、广告招牌等环境景观整体有待加强,样式未体现当地文化特征;广告招牌形式、色彩差异大,对建筑风貌影响较大。

(4)高度失去管控。高度控制与山水缺乏协调,滨江地区天际线单调,建设占用,景观不佳;门户地区标志性与引导性不足,主题不突出,于都站、于都汽车站、高速出入口等标志性位置缺乏鲜明的建筑形象;贡江两岸地区作为最能表现于都山水关系的地方,由于建设侵占,导致景观效果不佳。

(5)管理不够精细。针对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塑造,缺乏顶层设计。针对特色管控要素,缺乏量化控制要求。于都尚未编制过关于特色要素管控的相关规划,《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规定中有对建筑风貌进行通则式控制,但缺乏具体的刚性要求,缺乏管理抓手。

3.2.2  特色资源提取

(1)多样化的自然要素,构筑了“一湾贡水、两岸营城、连绵山水画廊”交融的城乡景观风貌基底

于都县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贡水是流经县境的主要干流,境内水资源丰富,汇集梅江、澄江、濂江、小溪河等4条较大支流,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林园、果园、菜园、林木交错更迭,雩山、腾云山、枫树面山景观别致,矿藏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构筑了于都“山城共融、蓝绿交汇、天人合一”交融的城乡景观风貌基底。

(2)多元文化景观汇聚,铸造了理学圣地、红色之城

于都县于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县域内长征广场、于都县博物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公共文化空间呈三大核心沿贡江展开,于都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与旧城临江区域,以“红色”遗址为主,发挥着红色遗址、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于都提线木偶戏、于都半班戏、赣南采茶戏等也独具特色、彰显着于都文化精神。 

(3)自然要素丰富了于都的环境品质,营造了“江城共生、红绿镶城”的城市印象

于都县中心城区依山傍水,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生态的绿色和长征的红色是于都的特色。于都县依托贡江蓝带资源,重点打造宝塔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滨水开敞空间,营造蓝水凝绿萃的魅力滨江岸线;依托主要道路及自然条件构筑网状联接的主要生态绿网,连接区内零散绿地;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资源,布局众多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形成了“蓝带凝萃、绿网通脉、多园透绿”多类型多服务的绿园格局。

图3 于都县山水风貌特色


3.2.3 明确总体景观风貌定位

于都县是极具景观发展潜力的城市,环绕贡江,可形成十八公里的赣南风貌特色景观长卷,以红色主导,可形成融合古文化、客家精神的特色文化区,着力彰显特色,可打造出入口景观群和十条景观化道路。于都县是拥有红色文化底蕴,山城江交融的魅力都市,也是活力宜居、繁华市井的乐活之城。于都特色风貌总体塑造形象定位为“雩山贡水交相辉映、人文荟萃灵秀之都。”将城市融入自然,构建“山城共融、蓝绿交汇、天人合一”的城市风貌,形成“群山环绕、水脉穿城、生态间隔、组团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

图4 于都县景观空间结构图

3.3 城乡景观风貌设计规划策略


3.3.1 山水定格局

依托城外山体如风形山、腾云山、枫树面山等为眺望对象,识别视线廊道,限定城市建筑高度;依托水网体系打造城市生活、生态空间,利用好沿江两岸4条重要景观河道,4条重要生态河道,展示于都文化、生态特色、城市形象的世界级沿江景观带生态维育段。

图5 梳理重要廊道和节点


3.3.2 人文润风情

打造国家公园和特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游径、历史文化节点,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国家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景点,突出特色江城格局,突出一览江山游、峥嵘岁月游、红色多姿游等特色空间延续城市文脉、修补城市记忆。

图6 提取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3.3.3 客厅兴活力

营造串联市民服务中心、活力宜居、中心公园的城市轴线城市中轴,串联长征文化广场,于都文化艺术中心和红军大道的东西向步行街的步行街区,构建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景观道路,重点优化于都站、于都汽车站站前空间的城市界面、公共空间形式、功能业态等内容,强化交通枢纽周边的综合服务职能,结合城市空间格局特点,建立城市综合服务的节点空间。

于都县城夜景

小结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景观风貌设计已经改变单一就城市(乡村)论城市(或乡村)的现状,关注点从城市延伸到整个市域空间,要素也由单一城市形态扩大到全域全要素,形成由上到下层级传导的规划编制体系,有效增强了规划的实施性。

为逐渐消除城乡风貌面临的城乡空间碎片化、城市人文特色不足、建筑风格各异、资源开发对区域破坏等问题,总体景观风貌规划在明确总体形象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资源梳理,从山水特色、人文风情、客厅活力等方面构建完整系统,探索全域城乡风貌的设计策略,有效激活红绿镶嵌的城市魅力。通过此类规划的探索,以期为同类型全域风貌规划提供借鉴之处,为城乡风貌建设提供指引。


项目组成员:熊浩、陈泽航、陈志宾、莫春丽、郭文兵等

参考文献:

[1]张继刚.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风貌探[J].华中建筑,2000(02):81-85.

[2]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6.

[3]徐有钢, 王佳文. 面向城乡大尺度的景观风貌规划探索[J]. 规划师, 2014, 30(9):7.

[4]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09-2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mnr.gov.cn).

[5]谯锦鹏,李刚.美丽国土:湖滨水乡的全域景观风貌设计研究——以南昌县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声明:本文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经作者授权,特转载分享,以供交流。


近期阅读推荐


粤规院科技集团2025届秋季校园招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场


2024年度“粤建杯”网球邀请赛正式开赛


粤规院科技集团2025届秋季校园招聘武汉大学专场


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改造原则、理念与常用手法研究


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功能植入模式研究




南粤规划
我们在践行科学、专业、高效的服务标准之上,为客户提供涵盖“策划-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周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