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中,越南这个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就像一颗新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逐渐成为不少企业在生产布局时的新宠。这一现象,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呢?
越南有着不容忽视的人口红利优势。其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这吸引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耐克鞋制造等企业将部分生产线迁至越南。在越南的工厂里,年轻的工人们充满活力,企业能以较低的工资成本招募到大量工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越南制造的产品在价格上有了一定竞争力。
然而,越南在成为“世界工厂”的道路上存在诸多劣势,与中国相比差距明显。
在基础设施方面,越南的薄弱状况严重制约其发展。交通上,越南公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偏远地区公路狭窄、弯道多,大型运输车辆通行困难。据相关报道,越南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远高于一些竞争对手国家,这增加了企业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相比之下,中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里程数居世界前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密集的公路网能让企业快速将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铁路方面,越南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线路老化、速度慢,尽管有规划但目前仍无法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中国则拥有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高铁技术领先,运输能力强、速度快、安全性高。
港口领域,越南主要港口吞吐量有限、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常出现拥堵,如胡志明市港、海防港等,货物等待时间长,影响企业生产和交付。而中国拥有众多世界级大型港口,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吞吐量巨大、装卸设备先进、航线覆盖全球。
此外,在电力供应上,越南电力短缺问题突出,2021 年部分地区大规模停电,其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与制造业需求差距大,限制企业生产规模和速度。中国电力供应稳定,发电装机容量大,能满足各类制造业用电需求。
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上,越南也存在局限。从受教育程度看,越南教育水平虽有提高,但整体仍待提升。其高等教育普及率低,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和中国重视教育、基础教育普及程度高且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能为制造业提供大量不同层次人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技能培训方面,越南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劳动力技能普遍不高,多数工人只能从事简单加工,像在电子制造业中,对于芯片封装、测试等复杂技术操作难以胜任,而中国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工人技能水平高,能快速适应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而且越南劳动力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给国际交流合作带来障碍,而中国劳动力在语言沟通和国际合作方面更具优势。
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方面,越南问题突出。其制造业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依赖度高,如纺织服装业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比较大,经济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多元化,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竞争力,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发展显著。
在产业链上,越南不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不足,企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如电子产业中多数企业只能组装加工,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增加成本、降低效率。中国则拥有完整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各环节紧密相连,协同效应强,企业能在国内方便找到配套企业,降低成本。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上,越南与中国差距较大。越南研发投入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其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少,反映出技术创新成果有限,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更倾向低成本生产方式,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生产。中国研发投入不断增加,重视技术创新,在高铁、5G 通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领先,大量的专利和创新成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越南也有不足。其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确定性,政策变化可能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影响投资决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知识产权可能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创新积极性和投资热情,劳动法律法规不完善也可能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中国政策稳定、连续,有长期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法律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还有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中国是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之一,国内市场广阔,企业可降低市场风险。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对高品质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和创新。越南国内市场规模小,主要依赖出口,居民消费能力弱,对产品需求集中在中低端,限制企业产品升级和附加值提升。
在繁华的国际商业都市中,有两位企业家,一位是经验丰富的陈华,他在中国经营着一家光伏组件生产制造企业;另一位是李森,一位从事外贸多年的高管,他对越南市场充满了期待,准备在那里开展新业务——将医疗器械出口到非洲。他们的故事,就像这个话题的缩影。
陈华的光伏组件工厂位于中国南方一座阳光充沛的工业城市。这里,每天都像是一部宏大而有序的交响曲演奏现场。从全国各地采购而来的高品质硅料等原材料,沿着发达的铁路网络和便捷的公路运输,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厂。在他的工厂里,先进的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再到光伏组件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精准无误。工厂周边完善的交通网络,确保了成品能迅速运往港口,然后发往世界各地那些对清洁能源有着迫切需求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多年建设起来的庞大而先进的基础设施。陈华深知,这种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是几十年的发展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复制的。
而李森,凭借多年外贸经验,看中了越南在国际贸易中的潜力。他想在越南建立医疗器械出口业务,目标是非洲市场。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低,这对他的计划有一定吸引力。他开始在越南组建团队,雇佣当地工人。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和中国工人相比,越南工人在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率上有明显差距。医疗器械生产需要高度的精准性和专业性,许多复杂工艺,越南工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适应。比如在医疗器械组装环节,对一些精密零部件的安装,当地工人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初期次品率较高。
在采购环节,问题也接踵而至。中国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陈华的光伏组件厂能轻松在国内获取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低且供应稳定。但在越南,医疗器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远不如中国便利。李森需要从多个国家采购,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因运输时间不确定而容易延误工期。
对于医疗器械出口非洲的业务,李森深知其中挑战。非洲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巨大,但对产品质量和认证要求严格。在越南生产,要满足这些标准并不容易。一方面,越南本地缺乏相关的质量检测和认证机构,产品需要送往其他国家检测,这增加了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医疗器械的保存条件要求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等都需要额外的设备和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产品损坏。
在耐克鞋生产的例子中,也能看出越南的不足。曾经,大量耐克鞋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工厂里熟练的工人能高效地完成从鞋面裁剪、缝合到鞋底组装等一系列复杂工序。那些工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品质把控有着精准的把握。
如今不少耐克鞋变成了“Made in Vietnam”。在越南的耐克代工厂里,当地工人努力适应着新的生产任务。但由于缺乏经验,在生产一些新款或工艺复杂的鞋型时,比如带有特殊气垫结构或高科技鞋面材质的鞋子,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就不如中国工厂。而且,越南的配套产业也存在不足,像鞋带、鞋垫等一些辅料的供应有时会出现短缺或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影响整体生产进度。
从规模与基础设施来看,中国的工业体系高度完备,从原材料到精密加工、物流运输一应俱全,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短期内很难被其他国家复制。虽然越南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难以与中国庞大而先进的公路、铁路、港口和物流网络相比。这些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的高效运作至关重要。
政策环境方面,陈华的光伏组件企业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享受着各种税收优惠和补贴,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这让他在国际竞争中底气十足。而在越南,虽然政府积极吸引外资,但政策稳定性和执行力度与中国存在差距,这让李森在规划长期业务时忧心忡忡。
市场因素也不容忽视。陈华的光伏组件企业,不仅能满足国际市场对清洁能源产品的需求,还受益于中国国内庞大的光伏应用市场。而李森的医疗器械出口业务主要依赖非洲市场,一旦非洲市场出现波动,比如经济形势变化或者当地政策调整,他的业务就会受到冲击。而且,在非洲市场,他还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同行的激烈竞争。
国际局势也对他们有着微妙影响。越南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吸引了部分企业转移,但这并未让李森觉得高枕无忧。全球供应链转移成本高昂,很多企业选择在中国和越南同时布局,而不是完全放弃中国。
在一次国际商业论坛上,陈华和李森相遇了。他们交流经验和心得后,深刻意识到,越南虽有发展潜力和优势,但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短期内不现实。越南在规模、效率、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制造业地位依然稳固,如一座坚固大厦屹立于全球经济之林。
所以,短期内越南难以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