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良興、張信哲 本人提供
香港苏富比有幸集得汤良兴先生和张信哲先生珍藏半生的古琴及宋元陶瓷,共同组成11月18日至12月3日之网上拍卖「闻×识」,将于11月22至25日于苏富比旗舰艺廊预展精品。并且邀得两位古典与流行之音乐巨匠通过自己的收藏,进行了一次跨越历史、审美与个人体验的对话。
估价:5,000,000 - 9,000,000 港元邹阆仙(1887 - 1967),得自上者,后由家人传承
汤良兴出生于沪上历史悠久之家族丝竹乐团「汤家班」。七岁习二胡,十二岁学琵琶,十三岁考入上海民族乐团附设学馆,十四岁兼修古琴,幸得今虞广陵泰斗张子谦先生亲授。张信哲则出身于台湾云林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音乐启蒙来自于教会学校。音乐之路有如命定,在基督学校二年级第一次参加音乐比赛,他就拿到第一名,然后就出唱片,接着就出道。左至右:拍品 5726,5749,5716,5717,5714,5764,5718,5707,5709
前排右五:张子谦 三排右二:汤良兴
1962年张子谦先生在日记《操缦琐记》中写道:「学生汤良兴年十五岁,原学琵琶,成绩甚优,今起从我兼学琴。天资聪颖预计不难成就。」这是汤良兴接触古琴之缘起,之后数十年里,汤先生与古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创作了源自琴曲的《梅花三弄》、《酒狂》、《忆故人》、《普庵咒》等琵琶曲,深得观众喜爱,并当面受到张子谦老师的赞美与鼓励。
张信哲直言自己一直有接触欣赏民乐,那些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方式,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音乐创作中,他也尝试融入一些民乐元素,希望能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出道三十多年来,张信哲的音乐几经嬗变,然而中式的音乐元素一直交织在他的旋律中。而且他认为接触到美的东西的时候,它会开启审美的眼光,或许这也是他成为一个收藏家的因缘。
阿哲刚出道的时候,人近中年的汤良兴赴美深造,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音乐,在世界各地举办琵琶独奏会、参演各类音乐会和大学讲学数千场。张学良曾亲笔为其题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因表彰其对美国多元文化的杰出贡献,汤良兴于1993年荣获克林顿总统等亲笔写信恭贺——获颁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之美国国家遗产奖。之后受邀到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系执教二十年,培养成就了不少国乐精英。古稀之年,他回到故里上海,在各大舞台与音乐学院继续焕发着其艺术上的光彩与活力。
估价:800,000 - 1,600,000 港元
汤先生古道热肠,有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他称己是「自由自在的流浪音乐家」,虽然漂泊半生四海为家,他还是常说自己是富足的,至少在精神上,音乐是不穷苦的。在他的琴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一种浩然之气、纯朴之风,更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情怀。他的品格与魅力,不仅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深深受到了先辈大师们的关注与喜爱。汤先生在音乐旅程中收藏的这两张宝藏琴器,传自清末最后一代内廷乐师总领班阆仙先生的品玩收藏的宝器精品。阆仙先生是清宫内𨑳的国乐大师,并与清宫宗室皇亲溥雪斋先生过从甚密,有着音乐的同喜共好之友情,这其中就有溥氏与阆仙先生互赠并转径收藏的古琴。左至右:拍品 5721,5722,5719,5720如果说汤先生对古代乐器的收藏源自于他对音乐和赤子之心的追求,阿哲对于宋瓷收藏,则源自于他对宋代文化的热爱与艺术的欣赏。宋代瓷器自然、含蓄、质朴,他开始收藏宋瓷,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美感。他的宋瓷收藏里,大部分是香炉,而且是小件的琴炉。因为他认为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选择这些小件的,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工艺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体现了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且适合把玩。在收藏宋瓷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些小巧的香具不仅仅是实用器皿,它们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宋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香港苏富比
有兴趣可经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登上「闻 × 识」拍卖专页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