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秋拍预展将于明日假中环苏富比旗舰艺廊揭幕,展期至22日,期待各位光临参观。
预展现场
估价:2,800,000 - 8,000,000 港元
款识:多寿。
壬辰,九十二岁白石。
钤印:「白石」、「悔乌堂」、「人长寿」。
来源:捷克外交官及汉学家赫德理博士(Dr. Hrdlička, 1919-1999)旧藏。
赫氏毕业于哈佛大学汉学专业,一九五〇年曾随捷克文化代表团出访中国,翌年即出任驻华文化参赞,直至一九五五年。夫人赫德佳(1924-2016)亦为汉学家,二人对东方文化之兴趣及学养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有莫大裨益。基于此,他们于中国文艺界交游广泛,与郭沫若、茅盾、徐悲鸿、齐白石等皆有往来,赫氏伉俪之中文名即出自郭沫若。中国画家作品亦遂成为其搜集目标,且品位与眼光不俗,所集白石画最知名,兼及黄宾虹、李可染等画家,部分作品于一九五五年归捷克国立美术馆。从现存资料看,与齐白石于一九五二年已有直接交往,之后写赠作品,甚至省去客套的称谓,直呼姓名,应属关系熟稔使然。驻华期间,赫氏长子「华生」出世,白石赠〈老鼠偷油图〉志贺。赫氏夫妇藏齐白石画曾屡于苏富比释出,作品集中于五十年代,题材多元,且水平上乘。寿桃属齐白石最受喜爱的题材之一,愈晚年愈见泼辣苍劲。本幅乃九十二岁所出,桃实硕大肥美,压低枝条,色灿如火,伴以簇簇绿叶,生机勃发,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兼寓意吉祥。尺幅逾越寻常,且笔力遒劲,彰显画家畅旺的创作力。
预展现场图
估价:2,000,000 - 3,000,000 港元款识:渝州下里巴人国,深雾隆冬隐素梅。鼙鼓喧天芳兴尽,漫行奇遇一惊猜。戊寅元日,悲鸿。重庆中央大学宿舍中。
静文爱妻保存。
振宇先生坚欲致之,因以割爱。
〈信札〉振宇先生惠鉴:上月大驾入都,并蒙过访,适值敝院发动抗美援朝高潮热情创作之际,弟十分忙碌,未能答访,殊歉于怀,而吾人距离又远,天各一方,晤面未知何时,为怅怅耳。倘晤诚伯赵先生,希为致意,言相念也。敬祝年福。
弟悲鸿顿首。圣诞节。
来源:王振宇旧藏。王氏,云南腾冲人,当地商界领袖,「茂恒商号」总经理,经营纺织、珠宝、钱庄等,曾定居缅甸、上海及香港。他雅好书画,时与艺坛名家往还,收藏甚丰。
一九四二年四月,徐悲鸿经缅甸返国,时取道入滇,应云南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邀请至昆,暂寓该校,期间作画,为翌月举行的抗日劳军展览筹备。暂栖春城期间,与王振宇交往颇密切,王氏于其画展购入六尺整纸巨制〈五骏图〉,徐氏为题上款,离滇前又赠〈群鸡图〉志别。本幅乃画家三八年所作,画毕自存,后题赠廖静文,珍为家藏,不意王振宇「坚欲致之」,遂署上款,割爱相赠,乃二人亲密关系之证,亦可窥王氏眼光之独到。
附致王振宇一札,据「敝院发动抗美援朝高潮热情创作」、「圣诞节」,可知为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廿五日书,十一月王氏有北京之行,访悲鸿未得,徐氏应以此函,乃二人交往缩影。「诚伯赵先生」即赵德恒(1888-1968),云南永昌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四〇至四二年间任滇黔绥靖主任公署总参议、云南楚大师管区司令部司令官,喜诗文,与悲鸿投契,画家访滇期间,得其照拂,时有写赠。
估价:5,000,000 - 10,000,000 港元一九六一年八月四日,得巡礼抚顺西露天煤矿,规模产量均全国之冠。最感人者,现有工人念余万,而属目不见多人,真壮观也。仓卒写来,殊未足尽万一,斯堪愧耳。十六日,抱石沈阳记。 展览:台北,国父纪念馆,〈傅抱石百年大展〉,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七日 香港艺术中心,〈河山色染 ─ 绘出新中国〉,梅洁楼主办,二〇一五年四月三至十三日
北京,大都美术馆,〈河山色染 ─ 绘出新中国〉,二〇一五年十月十至三十日著录:〈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辽宁美术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图版12〈傅抱石东北写生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图版18〈傅抱石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图版106〈傅抱石的世界〉,叶宗镐编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〇〇四年十二月),页404-405〈傅抱石的艺术世界〉(台北,时报文化出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二〇〇四年十二月),页49〈傅抱石评传〉,林木著(台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二〇〇四年十二月),页156〈傅抱石年谱〉(增订本),叶宗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十二月),页377
〈河山色染─绘出新中国〉展览目录(香港梅洁楼,二〇一五年),页9〈河山色染─绘出新中国〉展览场刊(香港梅洁楼,二〇一五年),页5
预展现场图
一九六一年六月,傅抱石赴东北地区旅行写生,「先后访问、游览了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旅大等地。九月底返回北京、为期近四个月。」此行为他在现实生活题材与传统国画技法结合上提供了创新的尝试,也留下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事实上,四九年后,画家多次远行写生,足迹遍及国内外,其创作要旨,都集中在新事物与传统技法的融合上,五十年代中期往东欧如是,上述东北之行亦如是,故机场、快艇、电线杆……一一引入图中,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供他在创作上探索尝试,有别于一般名山大川之游踪纪录。本幅即东北之行重要收获之一,也是上述探索的瞩目成绩。画家自撰〈东北写生杂忆〉中,已有生动文字描划了创作从酝酿以至完成的过程。如此题材仅写两幅,本幅写于是年八月十六日,翌日再有〈煤都一瞥〉,构图技法相若,可见煤都景象触发其创作灵感,故短短两日间,反复尝试,足见用心!〈煤都一瞥〉由画家家属捐赠南京博物院,本幅则辗转归「梅洁楼」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