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以《辽宁大学:锚定全面振兴“揭榜挂帅” 聚焦“真实问题”靶向发力》为题对我校进行报道。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如何服务国家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贡献科研智慧,鼓励科研工作者敏锐洞察真实问题,勇于攻坚,破解难题,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之题。
辽宁大学主动谋划,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多学科优势,激发创新动能,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科研反哺社会服务、反哺教学模式。学校加大对项目的投入力度,自筹资金,用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推动项目成果落地转化,以“辽大作为”服务“国之大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
揭榜挂帅 让申报人做“选择题”
地处中国重要工业基地辽宁,辽宁大学始终扎根辽沈大地,坚持“服务辽宁,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总体要求,秉持“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去(走进社会)、走上去(走上前沿)”的理念,引领学校科研工作者聚焦辽宁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聚焦辽宁四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领域的科技需求,鼓励科研工作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辽大方案”,贡献“辽大智慧”。
张榜的问题从哪儿来?
辽宁大学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人才、科研资源优势和智囊团作用,坚持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组织团队赴省内各地调查研究100余次,与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座谈交流,促成交流合作。学校先后与丹东、营口、阜新、沈阳、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盘锦、朝阳、鞍山、本溪、铁岭、抚顺、辽阳、锦州、葫芦岛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全省13个地级市和1个示范区共建14个城市研究院,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助力辽宁经济产业发展。
依托14个城市研究院,学校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持续加大学科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与地方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切实推进科技成果与辽宁行业产业发展有效衔接。辽宁大学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张贺明说:“城市研究院将社会现实场景中正在发生的真实问题引入学校,师生们针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研发。另外,城市研究院将各地实际问题汇总,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零散地找问题这一难题。城市研究院促使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生产力。”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谋划,为集体申报2024年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项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公布的项目申报榜单,都是来自学校14个城市研究院和社会服务办公室汇总而来的真实问题,涵盖农业养殖、工业生产、医疗健康等多个方面。有的项目来自于省内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的来自于经济开发区,还有的来自于各地的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食品等公司企业。榜单中整合了60个项目,申报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任选榜单进行申报,也可进行自主选题。
灾害岩体力学研究所教授施天威将目光聚焦于省内煤矿生产安全这一核心议题。他立足辽宁全面振兴发展大局,积极与省内煤矿企业合作,致力于攻克煤层注水防灾效果方面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论文成果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实际动力,立足本土实际,充分利用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以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为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智慧和力量。”施天威说。
聚焦“真靶子” 解决“真实问题”
“这种真菌是导致河蟹生病的主要原因,对此科研团队打算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难题,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在辽宁大学2024年辽宁省科技计划联合计划项目申报项目的评审会上,郑方亮教授的项目答辩获得了评审专家们的点头称赞。他的项目来源于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河蟹主产区盘锦近年来一直流行着一种“牛奶病”,导致河蟹大批死亡减产,养殖户损失较重。
再比如,施天威教授的项目来源于他每年走访的国内众多煤矿企业,深入矿井中了解的煤矿生产安全问题。刘丹教授的项目来源于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且长期治疗伴随药物副作用等现实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实际问题,都被辽大科研团队视为亟待攻克的“真靶子”。郑方亮团队发现,盘锦河蟹所患“牛奶病”是由真菌二尖梅奇酵母感染导致。鉴于缺乏该菌生理代谢机制的关键依据,团队将研究目标聚焦于阐明其机制,并研发抑制其生长的药物,以攻克“牛奶病”难题。
张思文团队的水系电池项目应用前景广阔,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研发做出重要贡献。按照我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部署,该团队研发成果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团队凭借对电池材料和结构的深度优化,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这一创新为相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能源需求。
刘丹团队以“探究防治活性羰基化合物诱导肺损伤的天然药物开发及应用”作为申报项目,聚焦市场对来源广泛、毒副作用低的天然药物巨大需求。在生物医药成为“十四五”重点发展领域的背景之下,选题面向我国COPD防治的重大需求,揭示天然药物改善COPD作用及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有效干预策略及手段,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另外,为了评选出更高水平、更有价值、更好质量的项目,辽宁大学专门邀请生产一线企业代表专家、相关领域学术专家以及各地市科技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管理专家联合组成评审组,对项目解决真实问题的可行性提出宝贵意见,提高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辽大方案的鲜活性、前沿性和科学性。
科技兴辽 以“辽大之为”助力全面振兴
近年来,辽宁大学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完善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贯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办学机制,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旨在培养具备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不断推动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为科技兴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为全省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所言,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辽宁大学通过全面覆盖所有本科专业的真实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500余个本科生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5300多项问题,累计使38000名学生受益。
辽宁岫岩牧牛镇的“香菇鸡蛋”,正是辽大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牧牛镇的香菇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产生了环境问题。辽宁大学的科研团队巧妙地将香菇废料转化为宝贵资源,通过对香菇根的回收利用,成功研制出香菇鸡饲料,进而打造出生态环保的“香菇鸡蛋”,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25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辽宁大学心怀“国之大者”,紧盯“省之要事”,以决战决胜的必胜信念和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辽大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姚佳琪
校审:马雨萌 张凡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