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辽宁省委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辽宁大学党委围绕办学定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真实问题”导向,贯彻“三走”理念,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全省13个地级市和1个示范区共建14个城市研究院,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切实将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辽宁地方经济发展优势。本期开始,我们在#振兴新突破 辽大在行动#主题下开设“助决胜 促振兴”子栏目,全面展示学校城市研究院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贡献的担当作为。
辽宁大学(营口)城市研究院于2017年3月成立,城市研究院院长在营口市科学技术局挂职开展工作。成立以来,营口城市研究院坚持聚焦真实问题,深入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场景调查研究。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营口城市研究院推动校地同题共答,发挥辽大智慧资源优势,在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推动校地协同育人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力度,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地方活力,为营口经济发展赋能添力。
一、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
营口城市研究院深挖校企合作契合点,先后邀请营口市人大、政协、致公党、工商联、市委统战部、科技局等单位和17家重点科技型民营企业代表等走进校园开展座谈交流,在营口市钢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新质生产力推动营口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营口食品工业强市建设和营口市人大立法等多领域达成合作意向。2023年以来,学校派往营口的辽宁省“千人进万企”科技专员18人,营口市企业科技特派员30人,其中3人被评为“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推动学校教师获批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计划项目共计14项。学校相关研究项目获批辽宁省营口区域联合基金,营口市“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营口市软科学计划项目等。2024年度获批项目金额已突破百万,为营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贡献辽大作为,为学校师生在营口的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活动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
营口新闻报道辽宁大学调研组开展“营口市重点产业(钢铁)”高质量发展对策及途径研究”软课题调研
营口市委统战部、科技局和17家重点科技型民营企业代表来校调研交流
二、坚持真实问题导向,以深度调研开辟服务新路径
2024年,营口城市研究院共协调校内团队85人次到营口调研交流11次。先后协调校内专家调研团队赴华能营口仙人岛热电厂和康辉新材料有限公司调研座谈,协调校内清洁能源、钢铁产业、菱镁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环境工程等领域专家,开展调研座谈会,并进行科技成果精选推广50项,同时收集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提交《持续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对营口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关于推动营口市民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关于辽宁大学赴营口市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5篇,推荐学校45名教师入选营口科技专家库,为助力重点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营口城市研究院力量。
校内调研团队深入营口企业调查研究
三、助力师生走进营口,拓宽校地合作新领域
推动轻型产业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到营口开展党建、调研、实习实践等活动。轻型产业学院与营口市光明农业科技产业园、盖州隆宇生态产业园签署了教学科研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和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成立杨运镇振兴小站,并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营口市食品产业技术集成与创新领域的现实情况,城市研究院院长、轻型产业学院副教授宁崇在营口作专题报告。为更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联合营口市科技局、工商联和辽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举办“当企业家遇上科学家”创新对话座谈会,协调学校专家教师参加座谈,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商协会秘书长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协调金融与贸易学院到中国(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调研座谈,推动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营口鞍钢鲅鱼圈分公司、营口辰光水产和红旗葡萄科技小院,开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营口实践,讲好新时代营口故事”系列活动,针对营口各经济体自身发展情况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助力思政课程建设。
校内相关单位与营口企事业单位座谈交流
来源:社会服务办公室
编辑:姚佳琪
校审:马雨萌 矣宁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