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精诚大医担道义 神州俊杰显风流

文摘   2024-10-18 10:01   北京  


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集体

李桓英:“得到人民认可是我此生最大幸福”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之军事科学院医学专家组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
精诚大医担道义  神州俊杰显风流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的初期,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义无反顾、竭尽全力的参与支持下,取得抗击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勇壮举,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2020年9月23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宣部发布国家援湖北抗疫医疗队等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这10支英雄的队伍分别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以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等被中宣部授予了“时代楷模”奖牌


血肉之躯  钢铁长城


在这方特殊的战场上,没有硝烟,却有无数生命危在旦夕;看不见对手,殊死的较量却随时都在发生。


为着一份特殊的使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批又一批的白衣“冲锋者”们,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逆行出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他们以坚定的信仰信念、过硬的专业本领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用忠诚与担当,团结与奉献,诠释了大医精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和意义。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际,驰援武汉的号令下达。自此后,从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个医疗单位所形成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分三批次抽组4000余名队员驰援武汉,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84天的英勇征战中,他们在重症救治、疫苗研发、科学检测、远程会诊等方面创造多项世界奇迹,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预定目标,用生命守护生命,书写了人民子弟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2200多人组成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同样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铿锵誓言。他们日夜攻关在科学救治第一线,集智攻关,优化医疗方案,实施“一人一策”的精细化治疗,将治疗关口前移,从用药时机、剂量、方式等方面,对轻症、重症、急症等不同患者实施密切观察,对每名患者、每次用药都进行详细分析,避免病人向危重型转化。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集结准备出发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我是党员,我有抗击‘非典’经验,让我去。”党性赋予了53岁的护士长刘孟丽迎难而上的动力,而丰富的一线救治经验则给了她当仁不让的底气。同样的,退休已有6年且患有慢性病的感染控制科专家靳桂明,在疫情之初不约而同主动请缨奔赴抗疫战场,在她的现场指导下,内科楼在48小时内被改造成救治患者的标准病房,为第一时间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由“人民英雄”陈薇院士带领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是一支“与毒共舞”29年的专家团队。他们仅用短短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他们在武汉连续工作113天,不畏病魔检测样本,不舍昼夜研发疫苗,在武汉打下全世界第一针新冠疫苗,立起了“科研拳头”标杆,打出了“科研铁军”品牌,充分发挥了科技战疫突击队作用。


为患者“兜底”,与死神进行殊死较量。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每一位冲到一线的医务人员所彰显出的医者本色,他们将工作强度拉到极限,而把个人需求降到最低。从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到百余岁老者,每一个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生命,都得到了最精准的诊疗和最贴心的护佑。


若问从这些勇士们身上所反映的抗疫精神到底有什么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武汉抗疫志愿者杨雪给出了她的答案:“就是一团火会一直在我们心里燃烧,我们将继续以铿锵的姿态主动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2月12日,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部分队员出发前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合影  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抚危济急  妙手回春


在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中,由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所组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是援鄂抗疫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他们被群众和患者们亲切地唤做“国家队”。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没日没夜的“浸泡”,换来了早期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重症救治经验及其被写入国家诊疗方案的殊荣。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治示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主管病区中西医结合诊治率接近100%;同时,支援了价值1500万元的生命支持设备和医用防护物资,使医疗队作战能力得到整体跃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了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同济医院与其他援鄂医疗队一起组建了8支小分队,被称为重症患者救治的“尖刀连”。“尖刀连”中不乏“90后”“00后”勇士们,在几个月的战斗中,无一人退缩,有的在早期工作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愈后又立即投入战斗。这一时期,他们唯一的信念是“在一起”,唯一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抢救人”。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之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230余名医务人员冒雨爱心献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是曾在汶川地震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炸队伍”,在接到驰援武汉的命令后,火速接管多个重症病区。他们共计派出175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接管了7个危重症病区,挽救了数百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其间,为了避免新冠肺炎可能引起的呼吸衰竭,达成让患者顺畅呼吸的目标,呼吸治疗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先使用无创呼吸机,到用床头氧源接鼻塞和大氧气钢瓶接上储氧面罩的双重供氧方案,无一不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而形成的诊疗方案,最终使得患者氧饱和度不断上升,缓解了明显缺氧的现象。


2020年2月12日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连夜组建了一支208人的重症医疗队,由副院长刘云带队。这支精锐之师于14日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ICU,根据“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原则,辅以“混编收治、化零为整”的创新收治模式,不到两个小时61张床位全部收满,成为同批援建队伍中第一个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队。


他们驰援武汉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连续奋战61天,先后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金银潭医院4个重症病区,实现了全治愈、零死亡。圆满完成任务后,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送别江苏最后一支援鄂医疗队时由衷地说:“你们每一位同志都是英雄,能够在我们这家医院最艰难的时候冲了进来,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全国一盘棋,同心抗疫终制胜。每一支援鄂医疗队,分别坚守在各自的阵地上,却又整齐划一地一边抓科学方法精准施治,一边演绎人文关怀,将信心和温暖渗透在日常诊疗护理的点点滴滴。“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让白衣战士们挨过寂寂黑夜,迎来了抗疫胜利的曙光,也为他们赢得了来自患者最深情的告白:“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在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病房内,医护人员抢救危重病人  新华社发 姚尧/摄 


通力合围  齐振家邦


以生命至上汇聚合力,以举国之力对决疫魔。在近3个月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正是有“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们的协同发力,广大抗疫一线工作者得以不断增强慎终如始、夺取全胜的信心与动力,实现了最终的决定性胜利。


张伯礼院士擎起中医大旗,4900余名中医药人,纷纷按下红手印请战,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挺进武汉金银潭医院,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病区,成功开辟了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场,他们全程深度介入治疗,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研制的化湿败毒方,成为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之一,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他们用仁心仁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中医力量,成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接到援助任务后,通过迅速提高流行病学调查速度和质量,圆满实现了“早诊断”的目标,为迅速控制疫情传播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还为当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全新的工作方案,帮助当地刚刚建成的疾控实验室快速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在检测能力最紧张时顺利投入使用,日均增加检测样本100份,最大检测能力达到200份。他们和恩施州、各县市疾控工作人员一起,为全州及各县市分别研究制定一份流行病学报告、一套疫情防控资料、一本消毒工作手册,提出一份疾控工作建议,并对恩施州疾控、医疗等部门开展“疾控大培训”,为当地百姓和医务人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留下一支作风过硬的疾控队伍。


2020年4月1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凯旋而归


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的上千名医务人员联手决战雷神山,同病魔顽强搏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辽宁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总人数达到了1183人,热情幽默的东北话成了雷神山的“官方语言”。在重症救治攻坚期,广东医疗队完成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的支援任务后,立即又接管了雷神山医院ICU病区,一直坚守到最后。而每天到仿真樱花树下拍合照、报平安则成了该医疗队援鄂期间的保留节目,也是他们“勇士”外壳下唯一的柔软。上海援鄂医疗队以急重症专业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危重病人攻关医疗小组,通过强化预警机制、全方位运用中医治疗危重症等举措,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特色。


这10支援鄂医疗队因与患者群体结下了生死之交,他们的名称和人数被永久地镌刻在武汉解放大道的一座天桥上;他们更因充分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和中华传统美德,而被中国人民永远地铭记于心。


中国在取得本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胜利的同时,还与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帮助与支持,坚定和鼓舞了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发挥了示范作用,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强调的,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未署名作者图片源自百度)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4年第19-20期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作 者:邓丽君 吕月华
编 辑:李 鹏
编 审卡咪娜

欢迎订阅纸本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11/C
邮发代号:82—423
读者服务邮箱:zhycxmt@163.com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中华英才》半月刊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中华英才》半月刊所拥有。《中华英才》半月刊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更多阅读,请点击 ↓

关于我们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2019年,《中华英才》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特别报道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期刊好文章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华英才》入选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2021年12月,《中华英才》被中国记协确定为全国行业重点新闻期刊。是每年全国两会指定上会期刊。

《中华英才》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办刊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为办刊宗旨,忠实记录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着力讴歌让伟大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英雄,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报道书写英才群体的非凡人生与爱国情怀,形成了杂志高层次、高水准、权威性的品牌优势,全面展现了有影响力的大型高端新闻人物期刊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

为了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中华英才》主动寻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内容表达、传播手段和生产方式,组建了新媒体发展机构,积极发展新媒体新业态,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以求在媒体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

《中华英才》曾先后主办中国年度英才推选活动、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为 中华 骄傲,为 英才 点赞  

中华英才半月刊
《中华英才》半月刊官方订阅号。杂志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题写刊名。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报道涵盖政治、科技、教育、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