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风向:
博览引领、“双节”驱动、
数字赋能与绿色非遗的融合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时节,文旅产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景。
从不久前落幕的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传来的创新之声,到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文旅市场的蓬勃活力,再到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智慧旅游的悄然兴起,以及非遗文化与绿色旅游理念的深度融合……文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着无限的魅力与潜力。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经济支撑、社会赋能、科技赋能和流量赋能五大驱动力共同推动下,中国文旅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持续创新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同时保持旅游体验的高质量,仍是业界人士持续深入思考的话题。
展望未来,文旅产业将更加注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我们也将看到更多基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以及现代科技融合的文旅项目涌现,这些项目将不仅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更将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可以预计,未来的文旅产业将呈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将塑造文旅产业的未来格局,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体验。
9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天津开幕,集中展示文旅深度融合及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成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博览会引领:文旅产业的新窗口
首届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9月16日在天津圆满落幕。据悉,此次博览会共吸引2000家企业参展,28.16万人次参与展会及各项活动。展会期间线上线下成交额3.85亿元,项目签约额300.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博览会创新之声此起彼伏,展现了文旅产业的新趋势、新技术和新理念。
首先,在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创新展示方面,智慧旅游展区成为一大亮点。多家科技企业如华为、蜜度、携程、美团、更酷科技、电Car公园等展示了科技如何深度赋能文旅产业。
蜜度(企业)展示了其基于自研大模型蜜巢所打造的针对传统文旅全面升级解决方案,以及智游“津”彩、智绘“津”彩、天津文旅风险防范感知数据云屏等AI应用。
其中,智游“津”彩项目通过深度整合天津本地丰富的旅游信息,构建智能化的文旅知识库,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行建议。智绘“津”彩AI互动则运用多模态融合生成技术,让游客瞬间“穿越”至天津美景之中,定制专属“合影”。
华为展区以文旅为主题,展出了智慧出行车辆及新款手机、手表、智慧屏等全场景产品。通过数字趣味文旅产品互动体验,带领参展者共同感受超凡的智能空间。鸿蒙智行作为指定用车,为与会嘉宾提供了安全、智能的出行保障。
携程汇聚了行业内的精英力量,携文旅产业联盟一同亮相,共同探索文旅发展的新路径。同时,携程还精心策划了“津门风情游”等一系列特色产品,展示了其与天津文旅合作的深厚成果。
美团展区以“探秘‘津’奇,‘慧’游不同”为主题,全面展现天津文旅与美团文旅的紧密联系和智慧化合作成果。展区包括智能硬件展区,展示无人机、自动配送车、共享单车等新技术产品;以及互动体验活动区,通过天津美食地图拼图、景点贩卖机、盲盒扭蛋机等互动体验活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电Car公园作为新能源汽车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了绿色出行与户外休闲的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前沿、多元且充满活力的体验空间。
在更酷科技展区内展出的冰淇淋机器人、第六代咖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消费体验。这些机器人不仅能高效完成制作任务,还通过互动设计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也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在文旅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成果方面,“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新兴旅游模式在博览会上得到充分展示,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展现了文艺院团、文旅企业等机构开展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
博览会现场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展区,推介了《唯我青白》《温暖的味道》《中国民歌地图》等新创排舞台剧目,以及“跟着演出去旅行金秋休闲季”推荐剧目,还现场还原了《我的阿勒泰》《繁花》《去有风的地方》《长安十二时辰》等热门剧集的场景,这些场景成为展区内的热门打卡点。游客可以在这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集中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对拍摄地的旅游兴趣。
这些跨界融合的新成果,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形态,也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来自鼓楼西剧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等演艺新空间集中亮相
第三,在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发布方面,博览会精选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在主题馆内进行集中展示。
这些示范案例涵盖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等领域,充分展示了科技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和潜力。这些示范案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文旅产业在沉浸式体验方面的较高水平和创新成果,也预示着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主题馆的展示,观众可亲身体验到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科技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全新体验。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为文旅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和合作机会,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此外,博览会还启动了多个具体案例与项目。
如百县文旅新质生产力计划,通过“131”落实计划,即一平台、三中心、一实验室。一平台集成 SaaS 营销、文旅乐享、IP文创大赛等多个模块,建设高效、便捷的数字服务体系;三中心是IP生命中心、数智运营中心、文商旅选品体验中心;实验室是打造没有产品和服务边界的共创无边实验室。计划负责人李默妍介绍到2024年完成3~5家样板区县,2025年在20~30个县/区普及经验,2026年完成百县计划。
如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全国剧本大赛。大赛以“微短剧助力县域品牌传播”为主题,将微短剧与文旅资源紧密结合,开启了文旅宣传与发展的新路径。
可以说,这些项目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与商业融合等方式,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在交易平台的强化与产业合作的深化方面,通过“展览+交易+会议”的形式搭建旅游产业展览展示的舞台、洽谈交易的平台和创新研发孵化的基地。
此次博览会有超过2000家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一对一”采购对接活动,为至少150家重点企业、100家各类金融机构、400个项目搭建洽谈合作平台。这一举措旨在共同探索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为行业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和金融合作打造交易平台,提升展会实效,促成更多交易。
可以说,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新业态展示以及交易平台强化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之声,展现了文旅产业的新未来,为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双节”驱动:文旅市场的活力释放
中秋与国庆两个节日的相继到来,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为充裕的休闲时间,也为文旅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此期间,各地文旅部门和企业纷纷推出特色活动、优惠政策等,以期激发游客热情,也让文旅市场的活力得以充分绽放。
北京园博园“京彩灯会”是北京历年来规模最大、非遗工匠最为集中的灯会
中秋期间,各地纷纷举办赏月晚会、灯谜会、中秋诗会等活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比如,北京园博园“京彩灯会”为历年来全市规模最大、非遗工匠最为集中的盛大灯会,中秋假期3日接待游客13.9万人次;重庆市梁平区举办了“双桂揽月·只此中秋”游园会,游客们身着汉服,参与投壶下棋、国风表演等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庆期间,各地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比如,天津举办京津冀非遗联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展示京津冀三地近百个非遗项目,以时令古诗古谚展现生活方式;广东开展粤鲁两地非遗交流展、专场演出等活动,打造非遗“赏”“玩”“学”“购”等场景;福建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以人民大会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为展览设计元素,展出75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非遗精品……
此外,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活动。如江南水乡的古镇游、山区的徒步探险活动、海滨的沙滩音乐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除特色活动外,各地文旅市场还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以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这些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住宿优惠、餐饮折扣等,旨在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提高旅游意愿。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文旅市场的活力绽放还得益于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
身着汉服,手提灯笼,漫步在乌镇的石板路上,穿越一座座古桥,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古人中秋赏月的雅趣。2024年中秋期间,乌镇巧妙地将传统“走月亮”习俗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中式旅游盛宴。
该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据相关数据显示,景区中秋假期的门票订单量较端午增长了18%,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新中式旅游方式,不仅满足了游客对新鲜体验的追求,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悬空寺以其险峻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是最近比较火热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地之一,国庆期间组织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隰县小西天景区,通过线下活动的形式,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河南陕州地坑院景区,以中秋国庆双节为契机,举办“金秋花灯游园会”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陕州锣鼓书、陕州剪纸、锤草印花、澄泥砚、千年铁花秀等非遗项目,打造金秋双节热闹盛会。
在2024年中秋与国庆双节的共同推动下,文旅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释放。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节日庆典,更是一次文旅产业的全面复苏与升级。双节期间,各地文旅活动层出不穷,从传统文化体验到现代科技融合,从自然风光游览到城市文化探索,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文旅市场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各地文旅部门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与项目,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团圆的温馨与幸福,更让人们在文旅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旅游的乐趣。
在未来的日子里,假日经济将继续成为文旅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数字赋能:智慧旅游的全新体验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赋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引领着文旅行业的新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多地已率先探索智慧旅游的全新模式。
8月22日,以“数智赋能 晋见中国”为主题的2024数字文旅品牌创新大会在太原举办。大会聚焦数字赋能文旅发展,围绕深化数字化场景应用、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文旅大数据价值化等,探索开启数字时代文旅品牌的创新之路。
会上,山西发布首批“山西省数字文旅创新案例”,山西博物院古建数字艺术展、晋中市So 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晋祠虚拟世界探索之旅”VR体验、晋中市桐峪1941博物馆球幕影院互动体验等14个数字文旅体验项目上榜。它们全面展现了山西景区、文旅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新场景所做的探索、取得的成绩。
在乌镇,智能化体验不仅仅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乌镇堪称中国智慧景区的典范之作。曾经,区域内街道、水道纵横交错,古建筑、景点散落分布,游客时常迷路,为提供更准确的导览服务,早在2018年,乌镇古镇旅游区便与高德地图合作,上线了“一张地图游乌镇”,随即,乌镇智慧旅游正式开启。
当你轻触手机屏幕,乌镇的智慧旅游APP悄然启动,一幅精美的手绘地图缓缓展开,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指尖滑动间,景点的详细介绍、实时人流、天气变化等信息跃然眼前,让你在踏入古镇之前,便已对这片土地有了全面的了解。
步入古镇,高德地图的精准导航如同一位无形的向导,引领你穿梭于青石板路之间。你不必担心迷路,因为每一步都已被精心规划。耳边,多语种语音导览轻柔响起,用你最熟悉的语言,讲述着每一座古桥、每一扇木门背后的故事。
从订票验票,到停车入住,再到娱乐消费,在这个千年古镇里,智能化体验无处不在,为每一位游客编织着一段段难忘的旅程。
如果你要在车站扫码呼叫游览车,系统能精准监测并立马反馈,车船计调员结合剩余车船数量、呼叫人数等基本信息,能准确、快速地进行调配;如果你要住宿,预订过房间的游客凭身份证和“刷脸”,就能通过门禁道闸入住。预订客房的门口会亮灯,提醒游客客房的位置,“刷脸”即可进门;如果你要体验水上之旅,可通过智能导航,轻松找到最近的乘船点,扫码支付后,便可登船开启旅程,你可以通过船上的智能屏幕,了解沿途的景点和故事,感受着乌镇独有的水乡风情……
据介绍,乌镇古镇旅游区早在几年前便开始探索“元宇宙”与文旅产业的融合。2022年11月,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开馆。体验馆把元宇宙数字体验、空间展现和文化内容巧妙融合,构筑出数字化的元宇宙穹幕世界,为游客提供元宇宙会客、元宇宙科普和元宇宙艺术展览等多项体验。2023年11月,全球第一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桐乡市乌镇镇启幕……
可以说,在乌镇,智能化体验不仅仅是一种便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让你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这座古镇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导航、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与乌镇的心灵对话,让你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留下难忘的记忆。
沉浸式体验是数字赋能智慧旅游的又一亮点。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旅游景区能够创造出全方位、互动式的旅游新场景。在上海“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游客佩戴VR眼镜后,即可“走进”千年前的神都洛阳,体验繁华盛景;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巨大的屏幕环绕四周,游客仿佛置身于古时大运河之上,感受两岸的风土人情……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游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更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模拟技术,也在智慧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创建一个真实物体或系统的虚拟副本,模拟其物理特性,从而在保护脆弱或珍贵文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悉,已有多家博物馆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使珍贵文物得到更好的活态化展示,拉近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比如,敦煌莫高窟有些洞窟不宜对外开放,通过构建和展出数字化孪生副本,千年前的洞窟、壁画、彩塑就有机会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可以说,数字技术在旅游场景中的应用,为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赋能智慧旅游的全新体验,也正引领着文旅行业的新方向。
早在2023年12月,商务部等12部门便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到,要加快文旅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丰富数字化文化和旅游体验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场所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地理信息数据与生活服务要素的耦合协同,更好支撑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旅游等生活服务应用场景。
相信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慧旅游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绿色非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绿色非遗,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生态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和绿色发展理念。
从古老的农耕技艺到独特的民族节日,从精湛的手工艺到动人的民间故事,绿色非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不懈追求。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绿色非遗文旅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的重要路径。
走进福建漳州古城,仿佛穿越回了千年前的繁华市井。街巷间,一位老艺人正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木版年画,每一刀都蕴含着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不远处,一家老茶馆内,茶香四溢,游客们围坐一起,品尝着用传统手艺泡制的闽茶,听着老艺人口中讲述的非遗故事。
这种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方式,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古城焕发了新的生机。
漳州古城,拥有1000多年的历史,保护面积达53公顷,其不仅是漳州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有2万多名居民生活在带有红色“烟炙砖”的传统民居中,古城生活吸引了60余家非遗、老手艺特色文化业态到此落户。这种传承历史、延续生活的动态保全,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漳州古城积极倡导绿色旅游理念
近年来,漳州古城积极引入各类非遗项目,如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剪纸、布袋木偶戏等,并在古城内设立非遗展示馆或街区,供游客参观体验。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漳州古城积极倡导绿色旅游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低碳出行、环保住宿等方式,让游客在享受文化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再看夜幕降临后的浙江舟山东沙古渔镇,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渔民,在海边手持鱼灯,随着鼓点起舞,他们的舞姿矫健有力,手中的鱼灯仿佛在海浪中自由穿梭。
这场精彩的鱼灯舞表演,不仅展现了渔民的勇敢与智慧,也传递了对海洋的敬畏与爱护。游客们在观赏表演的同时,也被这种绿色、环保的旅游理念所感染,纷纷加入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来。
东沙古渔镇是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当地深入挖掘并活态传承了丰富的海洋非遗文化,汇聚了渔民号子、渔网编织技艺、唱新闻等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古镇历史的见证,更是海洋渔文化的瑰宝。当地通过建设非遗一条街,很好地将这些非遗项目以活态展示、体验互动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同时,东沙古渔镇将绿色非遗与文旅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古镇发展的全过程。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旅游理念。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智能设施应用等措施,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体验,古镇也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特色非遗旅游商品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在旅游市场中的传播与弘扬。
这种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可以说,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绿色非遗文旅融合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各地纷纷探索将绿色非遗融入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在绿色非遗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智慧科技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挖掘和整理非遗资源,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苏州古城的心脏地带,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古老的街巷与现代化的智慧科技悄然相遇,共同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数字平江”之旅。
想象一下,你手持一部智能手机,轻轻一点,便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由数字构建的平行世界。通过先进的AR技术,眼前的古桥流水、粉墙黛瓦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你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痕迹,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评弹声,感受到那份独属于苏州的雅致与宁静。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你走近一家非遗手工艺店,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立刻了解到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人的故事。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你仿佛与非遗大师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曾几何时,敦煌莫高窟一度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是智慧科技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
“数字敦煌”项目应运而生,它利用高精度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和再现。游客只需佩戴上VR眼镜,就能瞬间穿越到千年前的敦煌,身临其境地漫步于石窟之间,近距离观赏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塑。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智慧科技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敦煌艺术的震撼之美,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莫高窟的每一处细节都被精准记录,为后世的研究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数字敦煌”还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无法亲自前往敦煌的人们也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欣赏到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这种全新的文旅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敦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敦煌”的故事,是智慧科技促进文旅融合的一个生动例证。它告诉我们,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的人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署名作者图片源自百度)
更多阅读,欢迎订阅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中华英才》半月刊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中华英才》半月刊所拥有。《中华英才》半月刊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更多阅读,请点击 ↓
关于我们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在北京出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2019年,《中华英才》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特别报道获得了中国第三届期刊好文章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华英才》入选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品出版物展”。2021年12月,《中华英才》被中国记协确定为全国行业重点新闻期刊。是每年全国两会指定上会期刊。
《中华英才》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办刊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楷模”为办刊宗旨,忠实记录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着力讴歌让伟大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民族英雄,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报道书写英才群体的非凡人生与爱国情怀,形成了杂志高层次、高水准、权威性的品牌优势,全面展现了有影响力的大型高端新闻人物期刊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赢得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
为了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趋势,《中华英才》主动寻求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内容表达、传播手段和生产方式,组建了新媒体发展机构,积极发展新媒体新业态,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以求在媒体融合上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
《中华英才》曾先后主办中国年度英才推选活动、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为 中华 骄傲,为 英才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