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诗经鉴赏:秦风 · 蒹葭

文化   2024-10-10 19:05   辽宁  

关注微信公众号“品听经典”“品听诗词”后,即可更方便、轻松地浏览学习诗词、古文、成语等所有音视频内容,以及永久收藏各部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书籍目录》,欢迎转发,谢谢支持。


胡婷婷唱古文:蒹葭
经典咏流传:雷佳 《蒹葭》

音频资料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帆课堂:《蒹葭》

诗经《蒹葭》解析(李娜)

01

散译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边的芦苇繁茂,秋深的露水已成霜。

✦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思念的人儿你在何处?她就在河水那一边。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我逆着流水去寻找她,道路艰难且漫长。

✦溯洄:逆流而上,洄:指弯曲的水道。✦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顺着流水去寻找她,仿佛她就在那水的中央。

✦溯游:指顺流而下。游:指直流的水道。✦宛:宛然,好像。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边的芦苇清翠,清晨露水未干。

✦晞(xī):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思念的人儿你在何处?她就在河岸那一边。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我逆着流水去寻找她,道路艰难且有险滩。

✦跻(jī):水中高地。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我顺着流水去寻找她,仿佛她就在那水中的滩上。

✦坻(chí):水中的沙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河边的芦苇稠密,露水仍旧未干透。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思念的人儿你在何处?她就在河岸边。

✦涘(sì):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我逆着流水去寻找她,道路艰难、曲折。

✦右:迂回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顺着流水去寻找她,她就在那水中的滩头。

✦沚(zhǐ):水中的沙滩。

02

解读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此诗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那个“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2)“所谓伊人”比喻贤才、人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3)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由于此诗本写之事已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以明确,因而以上三种说法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吧。

《秦风》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荡着一种西北边鄙的慷慨悲壮的声音,“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成为它的典型音调。而《秦风·蒹葭》这首表现男女恋情的诗歌,却脱尽黄土高原的粗犷沉雄气息,将人们带到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境界之中。它是《秦风》中引人注目的别调,也是古代爱情诗的绝唱。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跟《诗经》中多数情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者不同,这首诗的意蕴特别空灵虚泛。它不但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抑或女性都难以确指。全篇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虚惘的境界气氛,一种执着缠绵而又略带感伤的情调,一种向往追寻而渺茫难即的意绪。它表现的不是具体的爱情故事和场景情节,而是抒情主人公心灵的追求与叹息。由于它脱略了爱情生活的具体形迹,只表现一种渺茫中的追寻,因此比起《诗经》中另外一些情诗,显然要纯粹得多,是一种感情的提纯与升华。从这点说,它似乎比较接近后世某些纯然抒情的文人爱情诗,而与热烈坦率而有时不免涉于粗鄙的民间情歌有别。

由于它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意绪,又不是采取直抒的方式,而是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来表现,因此诗中的境界就带有象征意味。如果坐实为解,则明明“在水一方”的伊人,何以逆流、顺流而寻都杳远难即,就相当费解;而作象征看,则所谓“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等等不过是反复追寻及追寻之艰难、渺远的一种象征,理解起来毫无滞碍。王国维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最得风人情致”,可能也跟它们共同具有的象征色彩有关。钱锺书《管锥编》则更博举中外作品,认为此篇所赋,即企慕之象征。写爱情而越过写实,进入象征领域,这在多缘事而发的古代抒情诗中并不多见。这首诗境界之高远,即与象征色彩有关。

感情的性状既如此纯粹虚泛,感情的表达又接近象征,这表现渺茫追寻的情诗遂具有引发不同联想的多重意蕴。一般读者固然可以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唤起相似的爱情体验,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读者则可从诗中所描绘的象征性境界产生更丰富深远的联想,唤起某种更广泛的人生体验。不妨说,它的表层意与深层意蕴都是耐人反复涵咏的。

03

创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04

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明·锺惺《评点诗经》: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清·牛运震《诗志》:只二句(指首二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中心思想
全诗写寻求"伊人",但终未得到,因此作者借景抒怀,表达了一种思念恋人的离愁别绪。

如阳光般的心态

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阅读理解
诗歌主旨:诗歌以蒹葭起兴,描写诗人上下求索,苦苦追求而意中人却可望而不可即的苦闷与惆怅。
写之事:“溯洄从之”写自己逆流而上去追寻意中人,“溯游从之”则是顺流而下去探求,合在一起就是说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在苦苦追寻心上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在反复强调道路的坎坷难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强调意中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所写之景:“蒹葭苍苍”四句以及后面的叠句营造了一幅萧瑟冷落的深秋思人图。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即。
所表之情:“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反复强调道路之难行,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执着和坚定,而“宛在水中央”等句中的“宛”字写出一种恍恍惚惚、朦朦胧胧的感觉,好像在又好像不在,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寻觅过程中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
写作特色:全诗共三节,每节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从而渲染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氛围,诗歌重章叠句,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练习题 

1.文学常识。

《兼葭》选自_____。《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

年间的诗歌____首,包括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3.默写。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道阻且长。________宛在水中央。

3)《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通过"溯洄从之,

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4)“________白露为霜"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

4. 阅读理解。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兼葭》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开头前两句的艺术手法叫什么?"伊人"指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滑动看答案







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蒹葭/ 凄凄,白露 /未晞。

所谓 / 伊人,在水 / 之湄。

3.(1)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2)溯洞从之 溯游从之

(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4)蒹葭苍苍

4.(1)B(都是写清晨霜露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2)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3)表达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4)叫作"比兴"的艺术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伊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那个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借景起兴,表现出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深度学习,请按下方“阅读原文”

品听经典
每天欣赏、聆听一首优美的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华经典古诗文音视频讲解尽在其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