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山山: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从立面小演绎见地域大场景|CBC集群设计

文摘   2023-12-05 12:15   北京  

编者按:

作为榆林古城更新计划的一部分,CBC采用集群设计的创新方式,邀请多位国内明星建筑师对榆林古城的可收储公产建筑进行针灸式改造,从少量重要节点切入施加影响,带动榆林古城整体区域提升。

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项目是榆林古城第一批节点改造集群中一个关键点,是对榆林古城文化肌理的一次转译和重组。该改造项目位于陕西榆林古城主街上凯歌楼的东南方,沿街是长排的商铺,后方是一幅被楼房围绕的庭院。沿街部分将改造成酒店的接待及餐厅,后方的楼房则是客房区域和后勤配套。

CBC邀请到知名建筑设计师戚山山主持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项目的更新设计,通过针灸关键穴位,以点带面地去激化凯歌楼片区的古街商业与生活气息。


▲改造前©CBC


▲夜景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鸟瞰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榆林古城轴线与文化肌理的双重编织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2022年3月,榆阳区区委区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共同发起的“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更新计划。面对榆林古城人口老龄化、活力不足,空间品质亟待提升、文旅配套产业存在短板等诸多问题。CBC以集群设计的创新方法,选取古城内近期可收储的公产,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建筑师进行榆林古城公产针灸式改造,以少量重要节点,带动古城大街整体活力提升。CBC邀请到知名建筑设计师戚山山主持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项目的更新设计,通过针灸关键穴位,以点带面地去激化凯歌楼片区的古街商业与生活气息。

戚山山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建筑学博士。2021年获得FEMALE FRONTIER AWARDS 颁发UNSUNG HERO 特殊荣誉,及2020年度迈向可持续世界杰出女性人物100。2013年成立独立女性事务所 STUDIO QI ARCHITECTS,任教浙江大学并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毕设导师至今。从2016年任松赞集团首席建筑师,打造滇藏全线松赞酒店系列。


01
榆林古城肌理的编织

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项目是榆林古城第一批节点改造集群中一个关键点,是对榆林古城文化肌理的一次转译重组。项目场地位于陕西榆林古城大街凯歌楼东南边,前方是沿街长排传统商铺,后侧是层次不齐的楼房和一处庭院;改造后的功能将是沿街文创及商业空间与古城文化酒店。旧城更新改造的重点在于给予叙事性和生活气息,这种叙事不是指建筑师采用的技法本身,而是能够驱动当下的体验,产生经久的无意识的生活。罗西说过,“建筑的历史和功能已经结束时,正是记忆的开始”,榆林古城的文化肌理不是通过复刻形式得以留存,而是通过文化符号的转译,在复兴的生活和延续的记忆中重新编织


古城轴线:城市空间布局

Development of Urban Grid

榆林古城大街是整个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轴线。榆林古城自古作为军事重镇,具有边塞防御系统的空间特征。在城墙内,主轴线贯穿六楼(项目场地旁的凯歌楼为其中一楼),连接南北双塔,其两边的街道呈鱼骨状展开,形成鳞次栉比的卫城巷道。以古城大街为横向或者X,榆林古城的街道则随着纵横或者 X、Y 两个方向上组织起来,不同层级的纵横街道的组织就形成了榆林古城的空间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楼房和交通系统的建设在这座古城的原有肌理下见缝插针地进行,城市空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榆林古城主轴线分析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现今城市空间下的榆林古城大街分析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城市肌理分析:多重空间的叠合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古城肌理与错综复杂的空间现状分析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榆林古城局部空间现状分析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场地解读:空间界面的叠合

Reference and Interface

榆林古城的空间布局以主轴线展开并形成交错的纵横关系。若以垂直于主轴线的方向剖开整个城市,一系列沿轴线方向的不同街道尺度的空间被展示出来。由南至北,剖切到的空间依次是宽阔的榆溪河河畔、保留了旧城墙的长城南路、有六车道的新建北路、古城大街、东边连绵的旧城墙以及山脉。榆林古城大街是步行街道,尺度远比车行道与高层楼房创造出来的街道尺度小,也正是因为这种人可以用自身去丈量的空间尺度,古城大街存在着作为公共空间的凝聚力。

若再以移轴的视角,并在垂直于主轴线的方向去看这一系列空间时,复数的空间界面被叠加起来,一条连贯的穿梭体验路径可在这样的叠合体系下描绘出来:在近处的榆林古城大街上穿过一个门洞,就好像到达了远处的城墙空间;跨过城墙,似乎就到达了更远处的黄土高原;然而这一系列沿主轴线形成的前后关系,又一直提醒着它们之间有无法目测的距离。在这样的叠合体系下,整个古城的空间可自由地置换,古城的街道可纵向地延伸,城墙下的宽阔的广场可嵌入到狭窄的街巷中。为了将这种体系贯穿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空间的脉络中,我们决定进行更为广域的场地调研,除了对在榆林古城大街的细致探索,我们还到了榆林的郭家沟、杨家沟,红石峡等多个具有当地特征的场地进行调研,去理解在地的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

▲榆林城市空间与街道尺度分析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02
榆林古城沿街节点设计方案解读



古城沿街空间改造策略

Transformation and Strategy

榆林古城大街在修缮和保护下维持着当地传统青瓦屋面和红漆木构的建筑形式。在保持古城大街沿街空间的统一性下,沿街空间的改造策略主要有二。其一,是业态与内部空间的重组。原来的沿街空间是一排 2.5 米到 3 米开间的商铺,共 14 间,中部的开口是通往后方原招待所的走道。在置入文创空间业态后,横排单面朝向主街的分隔形式,将转变为由片墙与柱子分隔的开放形式。业态之间可以产生相互叠加和激活的效应,而原有青瓦屋檐,沿轴线排布的柱式以及台地均被保留。其二,是材料与质感的在地性构建。沿街更新空间的片墙和室内采用了棕黄色调和深棕色调,其源于黄土高原和榆林红石峡中山石之色,与传统红色木结构的搭配,营造出更深远的传统地域文化氛围。

▲拼贴立面分析:凯歌楼、古城大街与原招待所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古城的叠合界面联动

Superimposition and Continuity

榆林古城大街,沿街立面、室内空间、后侧庭院都沿着榆林古城的主轴线排列,贯穿于榆林古城的界面叠合体系中,街道、内部空间、庭院的狭小尺度在榆林古城的场域中得到扩展。我们是以移轴的角度,像观察微型物体一样去研究城市,而榆林古城大街的尺度可以用身体丈量。古城大街的空间界面叠合关系可以从人视角介入,以由内向外观的角度,从身体体验层级出发。当我们将场地的空间界面放置到榆林古城的复数空间界面当中时,视角的转换(从人视角到移轴)在空间体验中无意识地转换成尺度的转换,以“小”的空间见“大”的场域

为了保持原有的青瓦屋面、红漆木结构和台地形成的传统空间形式,沿街空间在竖向(Y轴)上不作突破,在纵向与横向(X 轴与 Y 轴)上将叠合的空间界面通过推压、错位的方式相连。原本只朝向街道的室内空间被打通,连接了相邻的两个空间界面:古城大街与酒店庭院。空间序列由榆林古城大街、半室内外连廊、台地、门洞、内部空间、半围合户外庭院和酒店建筑组成,形成连贯穿梭的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主轴线对复数空间的串联,以及从城市尺度到街道人视角尺度的感知上的转换,是碎片化记忆与想象的交织。

▲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
©戚山山 摄
▲草图:沿主轴线的复数空间界面的叠合关系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红石峡形态转译与「涵指」系统

Morphology and Implication

空间界面叠合体系的联动,形成了沿街空间的基本结构。在榆林红石峡,我们找到了形式生成的具体方法。红石峡位于榆林北面的榆溪河东西河畔上。红石峡东边的崖壁上有分布许多着供奉神像的洞窟,由飞廊斜梯连接。峻峭的崖壁像是拔地而起的“城墙”,沿着河流延伸到无限远处,彰显着宽阔的气势。而在飞廊上穿梭时,逼仄的走道使人紧挨着崖壁去行走,随时需要低头躲让突起的山体,身体活动的空间被极限地压缩。在飞廊上游走就是在 2 维的立面上,当进入洞窟时,其进深的深邃使人踏入了另一维度,尺度在窟内和仙人像的身姿中扩展开来。与整面崖壁相比,洞窟看起来像一个漆黑的小窗洞,不禁让人想起《东南园墅》中那个问句:“一个正常的人怎么能住进那么小的洞中?”,其中充满视觉和感知上大小尺度的矛盾。崖壁、飞廊、洞窟之间的空间关系,正是前文提及的在移轴视角下榆林古城、沿街空间、室内空间的关系;洞窟形成的尺度大小差异,即是沿街室内空间与榆林古城场域的联系。飞廊上的廊道、洞口、斜梯经过涵指意义上的转化,可以成为沿街立面上尺度转换的“通道”。保留下来的木结构柱式与翻折的片墙在立面上构成横向(X轴)的廊道,暗示着背后室内空间在打破原有纵向(Y 轴)隔墙后在横向(X 轴)的视觉与空间的延伸,而当进入到室内空间后,其与古城大街,酒店庭院在视觉上纵向(Y 轴)的连通又不断地驳斥着立面廊道的暗示,其中的张力持续地扩大。

▲红石峡中的洞窟与飞廊
©戚山山 摄
▲草图:身体体验与视觉变化的路径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草图:涵指化的空间元素演变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凯歌楼与沿街空间关系示意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凯歌楼与沿街空间关系示意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内院客房楼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沿街节点空间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沿街节点空间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沿街改造的功能布局

Program and Plan

沿街部分将介入多种文创空间,包括艺术沙龙、美术展馆、手工艺作坊和咖啡书店等。空间体量被中间通往院落的走廊分成两半。左边靠走廊的一侧的是咖啡厅,因为在主要交通流线一旁,氛围相对的活跃,咖啡厅空间由四方环形吧台和一周围绕的桌椅组成,其中三面能透过窗户看到榆林古城大街,走廊对面的文创商店以及后方绿意盎然的院落。咖啡厅往左是沿街由夯土矮墙围合城的外摆,在天气好的时候可在这坐下,去感受古城大街的氛围。从外摆回到室内往北是艺术沙龙空间角落,从街上进来的人们需要越过咖啡厅或者西北角的玄关到达这里,因此这里相对的安静,在咖啡厅的人们若是感兴趣,也可以加入到沙龙其中。此外,沙龙空间有一张靠窗的长桌,可用于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中间走廊的右侧主角是美术展馆,人们从南边的沿街入口开始参观,最后回到靠走廊的文创商店,其中错落的片墙将展陈空间分割出来,同时给予人们视觉和身体线索,让人们不断前进的同时,视野被带到古街,院落以及展品上。


▲平面布局演变示意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建筑立面方案演变示意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03
榆林古城原招待所建筑改造的演变

▲改造前
榆林古城原招待所是一幢五层的砖混结构楼房,轴间距为 3.6 米。为满足精品酒店的功能使用需求,我们在原有结构的加固下顺应着轴网体系扩展 1.5 米以构成新的立面,客房也得到纵向的延伸。为了保障疏散与防火的要求,在楼宇的北面外置了楼梯。
▲立面构造扩展图解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建筑结构加固图解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视觉轴线的偏移和旋转

Visual Axis and Rotation

古城大街是几百年前旧城池的主轴线。轴线串联起了由南至北的楼阁,给两侧的空间布局提供以结构形式。我们借助在中轴线上的凯歌楼在场地上形成的凝聚力,将场地上 Y 轴线旋转 25 度,在面对凯歌楼的方向上建立视觉轴线。新的视觉轴线在联动的场景体验中,提供了视线线索和路径重塑的可能性。新方向上的视觉轴线调动着精品酒店的立面形式。原本在场地沿 Y 轴展开的空间序列关系被打破而重新组织,各个空间得到了相互的渗透,空间的体验与感知,渐渐与实际的物理空间尺度脱离而形成张力,凯歌楼与古街的景色不断被嵌入到联动的场景中。

▲场地视觉关系:凯歌楼、沿街房屋与原招待所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2.5 维与浅空间立面

2.5D Elevation Strategy

视觉轴线是立面构成的线索,「浅空间」策略则是立面构成的方法。客人从客房往外看时,在视觉轴线上的片墙和构件将客人的视线引至凯歌楼,达到内观的效果。而「浅空间」将立面上被视觉轴线调动起来的空间要素(窗洞、斜切面、遮阳板)通过推压、翻折、连接的动作组织到不同序列层级中。在“”的立面上描绘背后“”空间的视觉与身体的引导过程。在外观时,获得内观丰富的感知体验。

酒店改造方案过程二:2.5 维浅空间图解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酒店立面方案演变过程示意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古城轴线:城市空间布局

Development of Urban Grid

榆林古城原区招待所改造在城市的尺度下,将带有文化基因的空间嵌入至场地中,使其融入到古城的肌理中去。其一,精品酒店的一、二两层在立面上,采用棕色拱洞形式的穿孔板,一、二层合成了一层以形成“城墙拱洞”的尺度。当人们从沿街的入口进入时,庭院的尺度在 Z 轴上被提高,像是将远处城墙的一个角落置换过来,在通过古城大街和沿街的洞口的压缩后,空间尺度在院落中释放。其二,精品酒店二、三层的开洞与进深,还原了陕西民居的空间形式,再借用一、二层“城墙拱洞”的比例关系,呈现出陕西民居随着山势层叠的空间状态。其三,顶层采用了与一、二层相同的拱洞样式的棕色穿孔版,在“民居”的间隔下与“城墙拱洞”分离,并在锯状隔墙的暗示下,顶层在榆林古城大街上“抬升”到半空。顶层的高度似乎脱离了古城大街的场域,提供给人们一个俯瞰古城大街的平台。而顶层与“城墙”的呼应又将其与古城大街连结起来,再融入到场域内。

▲榆林空间元素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立面序列与元素构成

Elevation: Elements and Sequences

更新后的建筑立面是属于酒店的,属于庭院的,属于城市的。陕北的文化和空间元素,不再拘泥于古老的民居形式,在新的建构体系和逻辑下得到转译和重新认识。

在属于酒店的立面改造中,新扩展的结构遵循原有的轴线网格基础,更新后的功能,如客房、接待、餐厅以及附属空间,被置入其中,每个客房的观景窗和露台的围栏、公区大堂的雨棚和大门,都参与到轴线网格的秩序和比列调和中,立面投射着人的活动模数于尺度。

而属于庭院的立面,创造的是一种竖向围合的虚实关系。庭院在场地中是沿街空间与酒店之间的过渡,在立面上,虚实关系形成开放通透与封闭厚重的空间,例如公区大堂与侧方外置楼梯前的小花园。这种虚实的关系,作为视觉线索带动着客人的游走路径,视线在“”的立面上停留、偏转,在“”的立面上穿透。

属于城市的立面,则像是是古城肌理的一块拼图,它揭示了与凯歌楼视线关照的联系,同时继承了广域古城中的棕黄色调,以及砖砌的实体肌理。在酒店、庭院、城市三者的相通层级下,一、二层与顶层的棕色的拱洞穿孔板在客房内形成滤光的效果,在庭院内形成阻挡视线的“院墙”,再由斜切安装的方式,形成面向凯歌楼的界面。三层与四层的铁艺栏杆将传统陕西窗花的反转,在相同纹理图案下减少了透光的面积,以形成立面上“实”与栏杆后观景窗的“虚相结合”。陕北传统的砖砌图案与砖砌拱则复刻在侧立面上,与两边的小庭院形成一种静谧的经久的互动
▲酒店立面改造的元素构成图解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布局与功能:庭院与酒店

Program and Plan

在沿街空间咖啡厅内,向庭院深处望去,视线在受到屋檐与窗框的限制下,映入眼帘的是 5 米高的拱洞序列。左侧,三个由深棕色铝合金窗框与陕西传统窗花图案组成的拱洞往内推进,形成公区大堂前方的檐下空间;藏于右侧的五组深棕色拱洞穿孔板后方,是上下两层的客房,其被庭院中的灌木和乔木掩映。推开咖啡厅右上方的小门,能看到穿过庭院通往公区大堂的小径,庭院在拱洞序列的衬托下变得开阔,仿佛进入了城墙脚下旁的一块绿地上,花草可以一直向外扩张。大堂的左侧是新添加的电梯厅,能通往屋顶平台,远眺整个榆林古城。客人亦可在庭院穿过复刻着陕西传统砖砌图案墙下的小花园,从外置的楼梯到达屋顶。虽然庭院与酒店离热闹喧嚣的古城大街仅几步之遥,但犹如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肌理中,与更广阔的场域互通。

▲建筑立面改造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沿街空间面向庭院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酒店入口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酒店入口与庭院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酒店入口区域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酒店入口区域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榆林原招待所的更新设计是整体榆林古城提升策略中针灸式改造的一个关键点,通过“以点带面”地去激化凯歌楼片区的古街商业与生活气息。而榆林原招待所的改造更新策略,则来自于陕北传统文化、榆林古城肌理以及当地生活方式的有机叠加。比起崭新的形式创造,更需要的是延续古城原本的多层基因,在当代的生活文化语境中重新编织。

▲沿街空间与建筑改造鸟瞰效果图
© 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榆林古城原招待所及古街节点改造(建筑方案设计)

设计单位: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戚山山

设计团队:罗洁滢,吴凯,曹泓毅,温琪晗

建筑面积:5080m2

项目地点:陕西省榆林市古城凯歌楼东南侧

设计时间:2022.02-2023.09


-THANKS FOR READING
-文章来源:STUDIO QI 建筑事务所
-免责声明: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以国际性设计竞赛 聚合创意能量
一键关注AIM 发现广义设计的无限可能



灵感征集
你总有心分享 这里懂得欣赏


你可以添加「AIM国际设计竞赛 小A
微信号:AIMXMS
将关于设计的一切分享给我们
也许下一篇就来自于你的推荐

AIM competition
AIM始于 2010 年的中国北京,是由一群拥有激情和活力的中外建筑师发起的年度国际性设计竞赛,致力于为文旅文创乡创行业提供拥有兼容性、持续性、生产性、生长力的内容产业及创新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