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将于2024年秋天闭馆,开展翻新工程。艺术中心闭馆五年后将于2030年竣工,翻新工程将由Moreau Kusunoki事务所负责,Frida Escobedo Studio担任副设计师,AIA Life Designers负责工程设计。![]()
蓬皮杜艺术中心现状 ©matteobenedetti这次翻新旨在将极具吸引力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改造成一个体验丰富的空间,并回应其建设初心,以满足所有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期望。因此,Moreau Kusunoki和Frida Escobedo Studio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空间和视觉的通透性。改造方案通过连接各个建筑空间,以及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同时,方案突出了主入口的环境设计,增加坡道和露台,使其与周边城市更加融合,让参观者毫无心理负担地走进建筑。游客接待区将设在主入口附近,一些遮挡视线的元素将被拆除,让更多的自然光照射进来。![]()
改造方案效果图 © Moreau Kusunoki![]()
改造方案轴测图 © Moreau Kusunoki流线的清晰流畅。设计方案旨在合理化和简化空间组织,以建立清晰、可读的空间布局。清晰的路径选择为所有参观者,尤其为新到访的参观者提供了便利。自由、直观的空间流线让人们有更大的空间使用自由,以增加人际互动的可能。![]()
改造方案轴测图 © Moreau Kusunoki空间的激活和再造。为了提供空间利用率,并激活未被使用的存量空间,方案增加了各层平面在空间和视线上的衔接,并增加了新的功能空间。例如,在一层空间中增加专供幼儿使用的空间和儿童图书馆;又如七层的天台将向公众开放,在这里可以俯瞰巴黎全景。![]()
室内效果图 © Moreau Kusunoki & Frida Escobedo Studio保持与现有建筑对话。改造方案希望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初衷相一致,即希望这栋建筑能够应对任何变化。因此,方案在保持建筑与公众之间既有关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未来可能的参观者的需求与期望。此外,改造充分尊重原建筑色彩、材料和建筑语汇。![]()
室内效果图 © Moreau Kusunoki & Frida Escobedo Studio1961年,密斯·凡·德·罗应邀设计新国家美术馆,这座矩形建筑分为两层,一层用于特展的举办,二层则用于展示主要藏品。建筑四周由钢结构和玻璃构成的透明巨墙,仅用八根柱子就巧妙地支撑起了整个地面层,且巧妙地避免了角柱的使用,体现了密斯对纯粹美学的一贯追求。![]()
新国家美术馆旧照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2015年,新国家美术馆需要全面翻新和升级,以达到当前的功能需求和技术标准。改造由英国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负责,工程耗资约1.24 亿美元,于2021年改造完成,恢复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大卫·奇普菲尔德是202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以其永恒的设计和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而闻名。奇普菲尔德的改造方案没有赋予这座密斯的杰出之作“新的解读”,而是对这座国际风格地标进行细致的修复,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结构,同时尽量减少对建筑原有外观的视觉影响。![]()
“拆除一座拥有如此不容置疑的权威的建筑是一种奇怪的经历,但是一种荣誉和特权。新国家美术馆是我和许多其他建筑师的试金石。我们既看到了建筑的天才之处,也看到了它的缺陷,但总的来说,它加深了我对密斯的钦佩。当然,对经典的建筑物中进行改造总是令人生畏的,但我们希望这位心爱的病人没有受到影响,运行得更顺利。”大卫·奇普菲尔德说道。从修复悬臂屋顶钢框架到安装超过17 000 平方英尺的新玻璃包围展区和入口大厅,再到仔细清洁花岗岩外墙板, 全面照明和暖通空调升级, 改造从方方面面降低建筑老化的痕迹。同时,无障碍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包括咖啡馆、衣帽间、博物馆商店和洗手间在内的公共设施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
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北侧的旧行政官邸大楼,始建于16世纪初期,是威尼斯共和国总督Andrea Gritti领导的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这座建筑由三位Mauro Codussi、Bartolomeo Bon和Jacopo Sansovino建筑师共同设计而成。
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购买了旧行政官邸大楼作为其办公场所。新的所有者渴望加强这座大楼与威尼斯城市之间的联系,并希望忠利基金会能够设立在大楼的三楼阁楼区域。
© Richard Davies
© Alessandra Chemollo
该项目的改造方案同样是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负责。他提出改造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建筑形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灵活的措施来应对工程的复杂性,旨在深入诠释旧行政官邸大楼的历史价值,并实现其空间实用性的适应性改造。
为了改善建筑二层和三层办公区域的可达性和功能性,建筑师引入了新的垂直交通系统,对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此外,四层的空间被改造为以"The Human Safety Net"为主题的多功能区域,包括展览空间、工作区、活动区和礼堂等功能空间,加强了空间与公众的互动和联系。© Alberto Parise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市以北约25公里处的茨木市,由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这座教堂的设计运用安藤标志性的混凝土结构,以及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光之教堂利用哲学性的空间逻辑和自然光线创造出神圣的空间氛围。安藤忠雄以其一贯的手法,巧妙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
![]()
作为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教堂四部曲之一”,光之教堂在建筑界享誉盛名,几乎没有一个建筑学子不知道它的地位。然而,即便是如此卓越的大师级建筑作品,也运营压力难逃永久关停的命运。茨木春日丘教会在其官网宣布: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由于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年龄增长和经营亏损问题,不得不暂停了对外开放参观活动,尽管教堂依然开放于信众进行周日礼拜,但需遵循提前预约和人数限制的规定。
![]()
光之教堂的无限期关闭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不仅是安藤忠雄建筑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建筑的关闭也可能被视为一个机会,去反思和重新评估我们如何对待建筑遗产。光之教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当地社区提供进行基督教礼拜的场所,追求的是宁静的氛围,然而,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运营者难以承担由此带来的额外运营负担。
![]()
位于东京银座区的中银胶囊大厦是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运动的标志性建筑。大厦由140个胶囊单元堆叠构成,它们以不同角度围绕中心核心旋转,整个建筑共有14层。每个胶囊单元的尺寸为4米乘2.5米,为单身居民提供了一个足够宽敞且舒适的居住空间。中银胶囊大厦的设计初衷是希望通过更新、替换胶囊单元,使建筑能够持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演变,体现一种新陈代谢的概念。设计师黑川纪章在其职业生涯中一直倡导共享和共生的理念,致力于探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以及与建筑生命周期相适应的设计思想。
![]()
尽管胶囊塔在设计时被寄予厚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并未能抵御住岁月的侵蚀,其潜在的问题开始显现。实际上,这座建筑的耐用性并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其"保鲜期"远比设计时设想的要短暂。1985年,负责该项目的开发商遭遇了破产,原定的"每25年进行一次大修"的计划也未能得到执行。建筑出现了漏水和管道破裂等问题。一些居民对胶囊单元进行了翻新,将其作为Airbnb出租给游客,为这座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
![]()
关于拆除与否的争议一直围绕着这座大厦,早在2006年,关于这座建筑是应该重建还是拆除的讨论就已经非常激烈。最终,反对拆除的一方通过向公众募集了200万日元的资金,作为维持运营的费用,从而使得这座大厦得以继续存在。然而,疫情的爆发对筹集翻修塔楼和清除石棉所需的20至30亿日元资金的努力造成了重大阻碍,这使得大厦面临了最终的命运。到了2021年,业主不得不再次将大楼挂牌出售。经过数月的讨论,中银胶囊塔确定将于2022年4月12日拆除。“建筑无法永存。”黑川纪章似乎早已对胶囊塔命运写下了预言。
![]()
将您的想法告诉我们
也许下一个与跨行业大咖
直接对话的机会就属于你
![]()
添加小A,加入AIM社群
一天分享一个设计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