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慧英
第24批援尼日尔中国医疗队队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2024年6月,我踏上了尼日尔这片炽热的土地,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带着对未知的忐忑与不安,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非之旅。在尼日尔这片广袤的非洲大陆上,每一步足迹都承载着我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在这200多天时间里,我看到了非洲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色,感受到尼日尔人民的热情好客,体验到不一样的民族和宗教文化,感慨世界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当想记录所见所闻,却总是提笔忘字,担心自己浅薄的认知书写不出这华丽的篇章。不过,当看到同事和队友们诚挚的微笑和赞许,都让我感受到工作巨大的价值和满足感。这段援非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职业技能,更让我领悟到,仁心仁术是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
在援非医疗岗位上,我主要在尼日尔综合医院承担消毒供应中心和医院感控工作。尽管当地医疗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但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以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为尼日尔人民提供高标准的服务。尼日尔综合医院是唯一一家拥有独立消毒供应室的医疗机构。然而,与国内相比,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却存在显著差距。医院缺少先进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缺乏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供应室的管理不规范,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器械处理和灭菌流程未能达到标准。我国捐赠的部分医疗设备由于多种原因损坏较多,或因设备后续维修保养、技术限制等问题而闲置不用;科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措施等。即便现实情况如此,我依然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优化消毒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指导和帮助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教授他们如何对器械进行分类、除锈、打包等,并针对性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理论授课和操作培训,逐步提升科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在感控管理方面,尼日尔综合医院尚未成立专业的医院感控部门,没有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对此,我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向当地医护人员详细讲解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穿戴、医疗废物处理等知识。通过具体案例和实用技巧,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作为医疗队的宣传委员,我也遇到了不少挑战。非洲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与国内大相径庭,在宣传过程中如不加以注意,都可能导致理解上偏差或误解,影响宣传效果。语言差异是宣传工作的一大障碍,工作中我需要依赖翻译或非语言交流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非洲部分地区媒体和通讯设施的落后,影响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宣传工作更加艰难。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我在宣传方面是个“新手”,缺乏专业培训。我深知作为医疗队宣传委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面对任务,我没有退缩,积极主动承担起责任。学习如何开通和管理医疗队的公众号、视频号,学习编辑文章和剪辑视频,一切从零开始。对于不懂的知识,慢慢学习和积累,经过数月磨炼,我已能够熟练掌握公众号的编辑和管理工作;同时,我还组织队员撰写新闻稿、援非日记;主持编辑医疗队工作简报、负责医疗队相关新闻稿的撰写、修改及编辑。在编辑和修改队员的文章时,经常遇到专业术语和知识盲点,我一遍遍地与队员们沟通核实,查阅文献,以确保发表文章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及时有效地宣传我们中国医疗队的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经过努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大使馆、广西代表团、广西卫生健康代表团、尼卫生部等领导和当地民众的高度认可和赞扬,扩大了医疗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回顾这200多天的援非经历,我深感自己成长了许多。不仅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知识,还学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效能。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我运用自己专业知识和爱心,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面对困难时的无助和挫败;既有与队员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也有与尼日尔当地同事之间建立的真挚情感。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深知,我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国医疗队的誓言和使命,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终至所归。我将继续坚守在援非的第一线,传递中国的医疗技术和文化,为更多的非洲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为增进中非友谊添砖加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稿:龙慧英
编辑:王 舟
审核:郑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