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中的三层“关系”

文摘   2025-01-15 20:00   山东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而人情社会的本质体现在有没有人情味、人情味浓不浓、人情味相投不相投、人情味看重不看重。营造“人情味”,其实质是看两者的“关系”如何。


一、中国人把人的关系分成三层

1、第一层关系叫亲人关系

包括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中关系最密切的人,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儿媳女婿等家人,这是最核心的一层。

亲人关系里对共同利益的保护没有条件,而且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最好是不讲究回报。家人关系不好的时候,当然也会有愤怒和敌意,但更多的则是忍耐,作为利益的共同体,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第二层关系是熟人关系

比如同学、战友、同事、朋友、邻居、老乡等等。为了建立这种关系,甚至相互嫁接,牵来牵去,你与他,他与我,没有关系都能牵出关系来。不是非亲即故,就是非朋即友,再就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回生,二回熟”、“五湖四海皆兄弟”等,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的攀附和牵扯,熟人关系对于人情的回报有一些期待,但这种回报的获得也有一定的条件。


3、第三层关系是生人关系

谁也关不着谁,谁也欠不着谁,谁也帮不着谁,公事公办是生人关系的特点。生人之间往往不给任何照顾,不讲任何情面。


4、人情关系主要是指亲人关系和熟人关系

亲人关系和熟人关系构筑了一张庞大的、坚不可破的社会关系网,这是一张看似温情脉脉、实际上充满了冷漠与不信任的网。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张能令他人羡慕的关系网,每个人都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关系网,每个人都期望能从自己的关系网中获得利益,而关系网的最大本质,就在于相互利用、相互依靠。于是,人人都拉关系,后果是形成了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人盛行“关系”的原因

5、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是小农经济,所以导致我们传统的特点是祖宗崇拜,家国一体,人与人之间靠血缘和泛血缘关系来维系。家人之间,讲讲亲情,亲情扩大到社会,就讲人情关系。人情世故,所以特别讲究人面、情面、场面。


6、计划经济的后遗症

我们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人们形成了“有事找熟人”的观念。就拿看病来说,在一些国家,虽然有更好的医院,有更好的医生,只要你肯花钱,你就可以到那里求医看病;如果你不想花很多钱,就到普通医院。

而我们的医院大多数是公有的,看病、用药乃至挂号价格是统一的,想找好一点的医生看病,就必须找关系、托熟人。


7、关系的隐形作用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讲感情,但原则就没那么特别严格。亲朋好友、同学同乡、上下级,对方前来办事,合规矩的办,不合规矩的,想想办法也尽可能办。


8、中国人讲究关系的真正目的

在圈子内的关系充满温情、有人情味,但也有坏处,讲关系的可怕在于这种潜规则已经占据了人的大脑,影响了人的思维和判断,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想有什么关系可以在这件事情中用上,还需要再拉哪些关系。

在中国人越来越讲究人情关系的同时,实际上这种人情关系在慢慢变味。表面上中国人讲究人情关系,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社会丧失最多的一种东西恰恰就是人情。


三、生人关系与熟人关系的对立统一

9、人情也分两种

人情在生人之间与熟人之间。今天的人都对生人有戒心,唯恐上当。生活中也的确如此,稍有疏忽就会被人算计,人生不知在哪里又会多一个小挫折,这也使我们在现实中,不得不被逼着活成一个人精,任何一个领域的生疏都有可能被人下套,防人之心不可无,防范成了每个人必须学会的本领。


10、熟人之间的情分

过去熟人之间帮忙是常事,没有人懂得去计报酬,尤其邻里之间,相互帮忙天经地义,而今天,什么都可以换算成钱,你靠人情关系求人帮忙,那不是白帮的,你要付出一定代价,否则没人真心帮你。

久而久之,今天喊人帮忙就变得十分慎重了,要盘算盘算。求人帮忙时,要先去“打点”,否则你就不好意思求人,熟人之间也有了戒心,礼尚往来必须换算成社会成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变得精明起来,以致我们的下一代人以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状态,这种本质导致人情越发的淡漠。


11、求人成了常态

求人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变得不堪重负,形成了若干潜规则,形成了权钱交易,形成了人身依附,形成了特权,形成了不公平。而编织关系网、疏通关系、维持关系、寻租、请客送礼等学问,自然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

这种状况把人的才华和注意力吸引到了关系学的钻营上,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创新能力。使得一些人整天只顾着探求人生的每一款捷径,思索着如何去提高情商、揣摩人心、搭人脉、混圈子,导致了精力四处分散,唯独没有留下时间来自我丰盈。


为人处世文摘网
增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认识社会、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