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春节期间,遇到了2024年升入公办本科的一个女大学生,得知她大一上学期在校情况不错,感慨良多。事情是这样的:2024高考报志愿的时间段,一个理科女考生经人介绍前来求助,哭诉她爸爸要求超过本科线几十分的她,放弃报考一般的公办本科院校,而去报考一个本市的专科高职院校。家长的理由是,在专科学校她属于高分学生,学习成绩仍然属于班里的前几名,找工作有很大的优势;二是学校离家近,平时有时间辅导学习差的弟弟;三是两年就可以毕业挣钱。女儿为此痛苦不已,双方激起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激烈的冲突。笔者偷偷给女孩出点子:表面上在家里研究专科志愿,与父亲深入研究,麻痹家人、稳住家人。编造理由去学校,去网吧、去同学家等,借别人的电脑把本科志愿认真填报后,提交几次,用完修改机会,旁若无人回家。本科录取后隐瞒不说,待专科报考时,与家人共同登陆报考专科志愿,待专科录取结束时,再拿出本科录取信息,这样再被家人发觉,他们也无回天之力了,继续闹下去亦是枉然。由此想起来“愚孝”的话题】
1、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孝顺”。中国社会,不知有多少子女对父母“孝”的含义,理解为“孝顺”;也不知有多少父母,把子女不服从他们,理解为“不孝顺”。对父母百依百顺的“愚孝”,毒害了中国几千年,当今底层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热衷于这种“愚孝”,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2、对“孝顺”的理解分为两点,一个是“赡养”,一个是“爱”,或者说“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当儿女成年后,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顺”,只给钱不关心的不叫尽了孝,反之亦然。而“赡养父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政策,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应当遵守。一个人应该“爱父母”,但不能因为爱的对象不同就把某些爱贴上“是非对错”“光荣正义”“反动邪恶”“应该不应该”的标签,因为人无法主观选择自己爱的对象,不然这就不是爱而是信仰。信仰能够选择,爱不能。
3、养育是责任而不是恩情。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负责。“生孩子”是父母的行为,该行为造成的后果就是“出现了一个生活无法自理,并且被认为18岁之前都很难完全独立生活的人。”
4、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孝顺父母。如果父母爱我们,我们就应该爱回父母。如果父母不爱我们,我们也无需爱他们。让不爱孩子的父母得到孩子的冷漠和怨恨,这是天经地义的;反之,如果不爱孩子的父母得到了与爱孩子的父母一样的回馈,那对后者才是天大的不公。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与其德行相匹配的对待。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孝顺这种打破公平的糟粕呢?
5、父母对你好是自然的,是出于他们的本能,而不是图你的回报,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赡养标准,就可以不进行额外的“孝顺”。
6、中国人的孝还带着很重的封建礼教色彩。西方人为什么没有孝顺的概念,是因为他们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父母养孩子养到法律规定的最低成人年纪之后,孩子读书很多是自已贷款,更不要提什么买房、结婚、带孩子、安排工作等等问题上的支持和帮扶。那孩子以后对父母的反哺孝敬自然不会有多少,有的甚至很冷漠。
7、为什么“孝顺”这个概念只在中国才会如此地高高在上,如此伟大光荣正确?孝顺本质上等同于那些中国曾经存在过的主流价值观:“妻子应该对丈夫顺从”,“奴隶应该对奴隶主顺从”,“所有人应该对皇上顺从”。“孝顺”这个概念无非就是社会对“子女”这个身份赤裸裸地甩锅,应该由社会负责的内容,全部甩给了子女,居然一直都被理所当然地当成是美德。
8、孝顺孝顺,重在“顺”字,即顺从权威、粉饰矛盾、以保稳定。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阉割,是对父权君权的归顺服从,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产物与延续。换言之,在“孝顺”的文化语境下,父权与君权是凌驾于人权之上的。这种专门生产奴才“孝子”的玩意儿,不扔还留着干嘛?留着继续强迫下一辈,好让你继续重复你爸妈的模式,前半辈子做牛马,后半辈子做老爷?
9、伴随着中国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差着20多年的两代人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维方式上往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的矛盾却往往被这个崇尚“孝顺”的社会给推到子女头上,这时候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自己在“孝顺”中“爱”的部分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有多少是由于文化环境生活圈子舆论等多方考虑,仅仅觉得作为子女就应该信仰“子女应该爱父母”这个伪命题而已。
10、为什么“孝顺”这个概念只在中国才会如此地高高在上,如此伟大光荣正确?孝顺本质上等同于那些中国曾经存在过的主流价值观:“妻子应该对丈夫顺从”,“奴隶应该对奴隶主顺从”,“所有人应该对皇上顺从”。“孝顺”这个概念无非就是社会对“子女”这个身份赤裸裸地甩锅,应该由社会负责的内容,全部甩给了子女,居然一直都被理所当然地当成是美德。
11、孝顺是一种很“恶臭”的概念。它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服从,它预设了一种前提,孩子从娘胎里就欠着父母的债,孩子带着原罪,孩子对父母来说,从人格上低一等。在中国,即使父母再怎么严管、伤害孩子,别人也会劝:好歹他是你父母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因为父母这重身份的存在,孩子就要对伤害行为忍气吞声。
12、中国人对孝顺理解的重点是顺而非孝。孝等于对长辈好;顺等于不管对方对不对,一律听从维护其权威;孝顺等于服从长辈权威,尊卑有别,而不是给爹妈多买两箱牛奶的意思。孝顺不是美德,是封建统治合法性来源。是地位排序的统治模式。这种话语权里面,长辈与后辈,上级与下级,皇帝与奴才,地位有本质上的不同,即不可改变,不可置疑,不可否认,不然就是大逆不道。
13、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电视剧里看出中国的孝文化的可怕之处,它赋予了父母对孩子的伤害豁免权,这种权力的本质是合法伤害。在很多电视剧里,孩子都会有一个很作的父母,这个父母很难伺候,把孩子的家庭和事业折腾得鸡飞狗跳。电视剧的解决方式是让这个老人得老年痴呆或突然病重,就是通过让老人脑子或身体坏掉,无法再执行他的伤害豁免权,但是没有人认为这种伤害权是不合理的。这种合法伤害权的优先级是按辈分和血缘来排序的,在同一血缘关系里,谁辈分大谁权力就大。
14、尊卑有序就是孝顺的核心,封建帝王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你爹永远是你爹,比你地位尊。上级比下级尊贵,皇帝自然比所有人尊贵,不得挑战,不论对错必须先尊重他的统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地位区别是最重要的,不可逾越。皇帝也不是傻子,肯定捡到宝一样推行这个。江山有望千秋万代。
15、孝顺的本来意图就是愚孝,而不是所谓对老人好,否则宣传爱老人就行了还凸显尊卑差别干嘛呢?你看看那些大孝子故事就懂了,意图不在于对老人好,而在于教导人们不要质疑权威,和基督教上帝试探你的那种故事作用差不多。中外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要脸一说。教会一样不希望别人质疑上帝,因为那就是质疑他自己。皇帝自然也一样,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甚至禽兽不如。
16、畅想50年后中国的孝道文化:再过50年经过两代人的时间,父为子纲的孝道文化,和子为父荣的宗庭文化,会作为同一种财产继承关系的责任与权利两面,一同消失。不会再有子女的顺从,也不会再有父母的榨干式的付出。那时候的父母不会给孩子出钱买房,会早早享受光,孩子也不指望父母那点房子和积蓄。父母不会要求孩子服从与陪伴,孩子也不会让父母为自己劳动。父母不会为子女婚姻操碎心,子女也不会被要求带着父母一起生活,照顾到死...不再有约束,没有人指责你的孩子。他们会比现在的大学生,更视父母为他物。
17、畅想50年后中国的孝道文化:就像那些没有孝顺观念的国家,顺从新的家庭关系,你孩子长大后,你孩子和作为父母的你,就只是亲戚了。现在的学生父母应该都是90后了,到时候应该不会像60后、70后那么上心了。90后老的时候,贷款才刚还完,六个钱包都不配当了,估计也不会那样付出了。你们见面,不会再大谈父慈子孝的古中国式道德,而是会互相拥抱、贴脸、吻额头,一口一句我爱你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孩子,你们只谈心中的爱,而不谈社会的道德。爱是自己个人的事情,道德却具有社会约束力。你们与自己的孩子是两家人,仅仅是想念时才去走动一下的亲戚而已...
18、畅想50年后中国的孝道文化:俗话说远香近臭,那时候,可能亲子关系会非常和谐。但遇到困难时,都是单打独斗。所以,不用我们人类个体操心。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家庭财产关系发展到那个阶段,现在的文化自然而然会解体,责任与权利都会一起瓦解。
19、畅想50年后中国的孝道文化:当然,有钱人家,有高收益的继承关系的家庭,严格的家庭秩序什么时候都不会解体。没有孝顺观念的政治家族,财阀家族,照样讲究门当户对,照样干预子女,照样顺从那个维系整个家族利益的优秀的父亲,不是因为文化,而是因为相比这一点点付出,收益足够大。不过,他们在解释他们的关系时,会告诉你,那也是爱,而不是道德。
20、中国不应该再强调孝顺,而是改为孝敬父母。顺字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