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普通人日常的“恐惧”

文摘   2025-02-06 20:00   山东  
当今社会的大众,每日生活在各式各类大大小小不同的担心当中。人人都喜欢安心自在,不愿恐惧不安,可是时至今日,现代人似乎恐惧大于心安,害怕多于自在。
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是因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反应。人类的大多数恐惧情绪是后天获的。恐惧反应的特点是对发生的威胁表现出高度的警觉。如果威胁继续存在,个体的活动少,目光凝视含有危险的事物,随着危险的不断增加,可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惊慌状态,严重者出现激动不安、哭、笑、思维和行为失去控制等。
恐惧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面对最大的负面情绪,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遭遇到的情绪。比如说,从第一次发现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恐惧老师及父母不喜欢自己;恐惧当自己与别人起冲突时,可能会遭受到身体及心理的报复;恐惧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恐惧生病,恐惧失业,恐惧死亡,恐惧孤单,恐惧迷路,恐惧被别人抛弃,恐惧与亲人及朋友的生离死别,恐惧黑暗……总之是恐惧再加上一大堆的恐惧。


有些人除了恐惧生前,更会恐惧死后;恐惧死后是否成了孤魂野鬼、无人祭拜;恐惧死后是否会因为生前做了坏事而下地狱。赛斯说过一句话,“根深蒂固的恐惧只被面对一次往往是不够的。”每个人面对恐惧的方式更是截然不同,有的人可以感觉到内心巨大的恐惧,可是表面上绝对要镇定如昔,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别人所觉察。
另一个与恐惧最高度相关的是恐慌症,有些恐慌症的患者很明白自己从小就胆小、怕黑、不敢看恐怖片,长大后也常因为一些外在的压力而胆小害怕不已;另一些恐慌症的患者则是“死鸭子嘴硬”,明明内心是脆弱无助,可是却爱面子爱得要死,深怕比不上别人,又怕被人嘲笑胆小懦弱,于是也累积了巨大的恐惧能量,借每次恐慌的发作由心理的出口释放恐惧的能量。患有强迫症的人则更令人同情了,因为他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担心不好的事会发生。
生理上疼痛的原始目的是为了保护身体免于危险,以确保肉体的安全及存活;心理上恐惧的最原始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心灵的安心及自在,让心灵不至于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
因此,当我们想真正地克服恐惧时,在观念上不能把恐惧当成敌人。一旦把恐惧当敌人,想努力征服它时,可能两败俱伤,也许最后被征服的人是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将恐惧视为一个善意的朋友,这个朋友充满善意地提醒我们,以防止我们踏入更大的危险而不自知。如果我们不敢面对恐惧,只被恐惧的情绪吓到了,我们就完全不知道恐惧的背后到底是何含义,也就无从去面对。
其次,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善意提醒我们的朋友(即恐惧),是否过于小题大做、神经兮兮地将一切都想成最负面,且仿佛随时会粉身碎骨、万劫不复似的,会不会事情根本没那么糟,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或“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而只是自己拼命地钻牛角尖、死命地将自己逼入死胡同?
当我们先肯定恐惧情绪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令我们免除更大的灾难,再去细细详查,勇敢地面对到底在恐惧什么?这些恐惧是否来自头脑当中一直想象推断出来的危险不安?这些头脑想象出来的危险不但一直削弱我们的精神、体力及免疫系统的健全性,更剥夺了我们面对问题的力量感,因此,我们不但要用健全的意志力一再驱散那些栩栩如生、却莫须有的恐惧,更要进一步加强内在的信心、自我解决困境的能力,那么,恐惧就会是个最好的朋友,而非最大的敌人。

为人处世文摘网
增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认识社会、为人处世的综合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