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底盘绝非雷军说的那么简单

汽车   2024-12-26 11:12   山东  
前段时间,雷总透露了小米在智能底盘技术上面的预研,短短15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小米汽车在全主动悬架、四电机技术、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上面的实践。
悬架跳舞、原地起跳确实很酷炫,不过,智能底盘并非雷总讲的这么简单。



价格有高下,技术分高低,有时候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虽然苹果确实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于小米,但你不能从苹果手机价格高于小米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苹果的技术领先于小米。
将价格的高下等价于技术的高低,雷总肯定不服气。同理,主要靠堆钱实现的全主动悬架是不是悬架技术的巅峰,也是值得商榷的。
成本更高的全主动悬架当然能够提供比传统的“空气悬架+CDC”组合更好的驾驶体验,但凡犹豫一秒,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和小米缺乏实测画面的“起伏路面对比演示PPT”相比,蔚来ET9的香槟塔实验更好地展示了全主动悬架的优异特性。
这么酷炫的表现主要得益于ET9天行底盘SkyRide的全主动悬架。
SkyRide全主动悬架执行器的响应频率是40赫兹,车身调节速度高达空气弹簧的60倍,可以快速化解路面颠簸。
比亚迪搭载云辇-P的仰望U8同样使用了产业链比较成熟的液压全主动悬架。
到了仰望U9和U7上,比亚迪再进一步,从零出发打造了基于悬浮电机的全主动悬架,这也标志着行业首次实现了横纵垂三向控制的全面电动化。
华为和江淮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大概率也会底盘配置拉满,使用全主动悬架。
尊界S800起售价100万,蔚来ET9起售价80万,仰望U9售价更是高达160万+,搭载全主动悬架的车型动辄百万起步,这么阳春白雪的技术注定和普通人无缘。
真正和主流大众息息相关的是道路预瞄+CDC+空气悬架的配置组合,说实话,可以主动做功抵消外力、调节频率高达几十赫兹的全主动悬架和大家津津乐道的道路预瞄关系不大。
悬架的硬件能力越强,提前扫描路面信息的作用就越接近于之锦上添花。
友商们真正应该效法的是比亚迪,打造全系产品矩阵,通过云辇-C、云辇-A、云辇-P、云辇-X、云辇-Z实现对不同价位车型由低到高的覆盖,同时深耕道路预瞄。
通过智能底盘域和智能驾驶域的深度融合,尽最大可能通过算法在悬架硬件条件一般的更主流车型上实现舒适的驾驶体验,进而推进科技平权!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随着量子物理学的进步,科学界开始出现是否存在平行世界的争论。
何须争论,网络世界的键盘侠们说到智能电动汽车,言必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手眼交互、去高精地图、多传感器融合、多模态、大模型、场景卡,但在人们掏钱买车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中,更多的人还是为汽车的安全、操控、质量、舒适、续航、外观这些要素买单。
在用户看重的诸多要素中,安全、操控、舒适和续航均与智能底盘密切相关。说到智能底盘,不能不提这个赛道的标杆-比亚迪。
拿最贴合用户使用场景的掉头举例,比亚迪在仰望U8上秀了基于易四方技术的原地掉头,在腾势Z9GT上展示了基于易三方技术的圆规调头,在方程豹豹5上展示了基于双电机技术的豹式掉头。
基于双电机、三电机、四电机技术的三种掉头里,基于四电机技术的原地掉头当然最上头,小米选择四电机系统入手,或许就是出于这个理由。
四电机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独立调节4个电机的扭矩,进而独立控制轮端扭矩的大小和方向,实现比三电机、双电机更精细的矢量控制,应对原地掉头、高速爆胎、转向失效、低附着路面通行等极端场景。
小米四电机系统只展示了原地掉头,说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电机的主要作用在于秀肌肉,高高在上的成本门槛,使其注定与普通消费者无缘。
最终可以降低成本门槛、推动科技平权的还是基于双电机的矢量分配技术。
腾势N7上搭载的CCT舒适控制技术、iCVC智能矢量控制系统、iADC智能漂移控制系统均基于双电机矢量分配技术实现,只有这样的硬核技术才能将智能底盘的矢量控制带入寻常百姓家!



比喻是一个危险的东西,但是它可以帮助你迅速get到主要意思。
如果将智能驾驶比作汽车的大脑,将智能底盘比作汽车的小脑,那么,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底盘域的深度融合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了。
智驾域可以帮助智能底盘实现信息的增强感知。
通过丰富的传感器,智能驾驶可以为之前只能实现驾驶行为感知、车身姿态感知和系统状态感知的智能底盘补充车外路面感知信息,通过全地形识别+道路预瞄+障碍物识别,提升车辆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车辆舒适性。
除了被说了太多遍的扫描路面凸起和坑洼,提前调节阻尼抗颠簸,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驾驶场景。
当道路前方有个大弯道时,智能底盘可以提前调节悬架高度,降低车辆重心,同时增加车身刚度,实现过弯时的抗侧倾。
智能底盘为智能驾驶提供实时稳定的运动边界,通过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的多执行器高效协同,精准执行智能驾驶系统的决策和规划指令,并基于车辆稳定状态监控模块对汽车行车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汽车在全工况、全场景下的行车安全。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当智能驾驶系统准备识别到了前方有积水,却因为可通行空间不足导致车辆必须压过积水路面时,智能底盘可以提前调节悬架参数,预先设定好扭矩分配方案。
当智能驾驶系统没有准确识别出积水时,智能底盘可以通过轮速差检测判断左右轮胎面对的是否是不同附着力的路面,通过扭矩矢量分配,将更多的扭矩分配给附着力大的那一侧轮胎,避免因为车轮打滑导致动力损失和行驶不稳。

只有做到底盘域和智驾域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底盘原生支持自动驾驶。
也许是习惯了激烈竞争的电动车企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掰掰手腕的机会,也许是语音助手、空间音频、高阶智驾等领域的故事讲的差不多了,智能底盘的较量明显升温了。
包括小米、小鹏在内的越来越多新势力车企开始进入这个赛道,说明底盘领域将带来很多新的技术增长点,但同时也说明,智能底盘的卷之路任重而道远。

Myautotime
燃擎APP旗下深度报道栏目,林燃同学的自留地,联系邮箱1518383550@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