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威胁论下的本田日产大合并

汽车   2024-12-25 09:37   辽宁  
日前,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正在准备就可能的合并展开谈判,而两家公司还计划最终将三菱汽车纳入控股公司旗下,因为目前日产是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持有24%的股份。
本田执行副总裁青山真司针对“本田与日产探讨合并”的消息作出回应:本田正在考虑几种选项,包括合并、资本合作或设立控股公司。

同时,两家公司均发表声明。并在声明中指出:“我们将在适当时机向相关方提供最新进展。”

结合这一则新鲜度很高的讯息,基本可以确定,本田、日产,以及搂草打兔子,顺手带上的三菱汽车,它们是想要联合起来搞事情,目前正在考虑事情要搞到何种程度。
如果往大了搞,那么一家年销量超800万辆的日系汽车集团将拔地而起。
如此,将有能力和另一家日系汽车集团,年销量达1000万级的丰田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现阶段,对于本田、日产的合并初衷,一个对汽车行业稍加了解的人都应该得到大致相同的判定,抱团取暖。

公开信息显示,本田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暴跌61%,前10个月的全球产量下滑至去年同期的91%。
其中,中国区的产量跌到65.5%,这一结果导致本田关掉了在中国的两家厂。

日产的经历比本田来得更痛苦。

今年前三季度,日产全球销量同比微增0.4%。在如此不济的大环境下,日产能做到这个份上,应该笑才是,可日产还是哭了。
今年一、二季度,日产净利润同比下跌99%。
第三季度,净利润转盈为亏,单季亏损93亿日元。截至三季度末,日产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1456亿日元。

也就是说,日产在今年前三季度保住了销量,但彻底失去了利润。这就好比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完全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完成了功课,但成绩反而一落千丈,这该是一个多么悲凉的结果。

从11底开始,日产全球裁员10%,同时削减20%的产能,并出售10%的三菱股份换取686亿日元现金的消息传遍全球造车圈。

如果情势不能发生改变,日产目前的现金流只能撑12到14个月。

万般危急之时,日本政府出手了。成为了本田、日产合并,或者合作的幕后推手。
其实,当消费电子产业衰落之后,汽车工业成为日本唯一的支柱产业。
而“高瞻远瞩”的日本政府早在2020年就试图推动和游说日产和本田两大车企合并,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
只是,彼时本田和日产风头正盛,日本政府的建议甚至被外界看作“杞人忧天”。
事实上,从两家公司最近发布声明中“我们将在适当时机向相关方提供最新进展”的这句话也可以读出日本政府的影子。

一般而言,两家公司的合并,对公众而言,只需要公布结果即可,只有对监管部门才会提供过程和经过的情况说明。

那么两家公司合作的连接口最大可能会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本田与通用就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存在合作关系,二者还为此建立了一家名为Cruise的合资公司。

当地时间12月10日,通用宣布,将不再为旗下Cruise的无人出租车开发提供资金。而本田则在更早一些时候已经表示,计划出售通用汽车子公司Cruise的股份,并在2025年上半年结束与通用合作关系。

无独有偶。

我们知道,雷诺持有日产36%的股份,因而成为日产的最大股东。

最新消息显示,鉴于雷诺本身并不愿意向日产注资,雷诺迫切希望日产能够找到增强自身实力的方法。
所以,雷诺对日产与本田进行合并谈判持开放态度。
如此,机会就来了。

本田与通用分手之后,腾出资源接盘雷诺在日产的股权。一个全新的“日本”汽车联盟就大致形成了。

当然,变数是存在的。

据悉,一心要进军电动车领域的鸿海集团(富士康),对入驻日产非常感兴趣。
因为,目前鸿海纯电动汽车业务的负责人关润,曾是日产汽车的三号人物。有了这层关系,让本田和日产的合作变得没有那么绝对了。



是日本车企的傲慢,以及它们对传统燃油车全盛时代的过分留恋,担心电动化会蚕食现有汽车销量,并摧毁广泛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分包商网络,最终导致了这一场带着几分悲情色彩的合并大戏的上演。

但不管怎么说,合纵连横在全球汽车处于震荡期的当下,并不鲜见。

比如,日本本土的另一个联盟阵营,斯巴鲁、铃木、大发、马自达与丰田交叉持股,形成的丰田产业联盟。
比如,更早一些的雷诺和雪铁龙曾合并为PSA集团,后来又和FCA集团合并,成为新的Stellantis集团。

而与中国车企关联也不少。
2023年以来,大众收购了小鹏汽车近5%的股份,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丰田与比亚迪联合开发纯电汽车,吉利与雷诺联合开发高效混合动力内燃机等等。

不难发现,海外车企之间的合作,要么一大带多小,要么强强联合,要么抱团取暖,其操作大都涉及共享研发成果,联合开发供应链体系等,以达到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弱化转型风险的目的。

近两年海外车企与中国车企之间的合作,则简单而纯粹,就是为了在新能源源汽车领域的“偷师学艺”。

但是中国车企的之间合作,却少之又少。

早年前,力帆、众泰倒下了。倒下了就倒下了,没有一家中国头部车企大大方方地拉一把。而理想、蔚来等与这类传统车企之间的合作,也仅限于初创期的代工模式。仅此而已。

近两年,拜腾、威马、高合、恒大、爱驰等新势力也相继倒下了。倒下了就倒下了,也没有一家大佬型的车企出手。

为什么自主车企之间,不要说合纵连横,就连面对一些濒临破产的尾部车企,“捡便宜”似的并购都不愿意多干呢?
前段时间,全网疯传比亚迪和蔚来要成立新的“比未来”公司,结果立马遭到二者义正词严的否定。
大家似乎根本不想这类事,甚至不愿意谈这类事。

其实,这倒不是说自主车企“冷血”,或者说它们看不清商机,不懂得经营。根本上讲,这与中国汽车市场的特点紧密关联。

以最具代表性的丰田和大众为例。

2023年丰田在日本市场的销量为190万辆,而2023年日本市场新车销量为477.9万辆,丰田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恐怖的39.8%。
一小半的日本人都买了丰田汽车。但是,那又怎样呢?2023年丰田集团全球销量为1123万辆,日本市场的占比还不到17%。

2023年大众在德国市场的销量为51.9万辆‌,市场份额也高达18.2%。2023年大众全球销量为924万辆,大众在本土市场的销量占比仅为5.6%。

其实,无论丰田还是大众,包括绝大多数全球头部的欧美日韩车企,都是典型的出口型主机厂。海外市场才是它们生命的绝大部分。

因此,它们在国内之间的竞争烈度要小很多,更多时候,愿意联合起来一起出海挣钱。
但中国汽车市场,是3000万级的超级市场。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养活很多家车企,但活下来的车企是不是自己就很难说。

所以,中国车企们面对的竞争压力是空前的。“攘外必先安内”就是每一家自主车企秉持的基本生存法则。
谁愿意先放弃3000万级的国内市场,然后以征战海外市场为主要战略方向,谁就是已经进入淘汰圈的自主车企。爱驰、哪吒都是样本。

在这样一个竞争态势下,强烈的来自本土市场的生存压力,让每一家自主车企很容易养成“独狼”气质。
它们不愿意联合,因为面对超级市场的诱惑,谁都想自己成为亲手拿刀切蛋糕的人。
它们也不愿意并购,几乎所有的并购都是捡了一堆负资产,必然会摊薄自身现有的资源。

五年后,依然在头部阵营的自主车企一定会在全球汽车销量TOP10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五年后,倘若达成合作协议的本田、日产也不一定能够扭转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颓势。
它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它横任它横,明月照大江。

造车不是靠人多势众,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正在考验着所有圈内的人和事。

Myautotime
燃擎APP旗下深度报道栏目,林燃同学的自留地,联系邮箱1518383550@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