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纵观吉县石刻,其跨越时空极大,内容也极其丰富,其间不乏许多珍品,例如县城内挂甲山(锦屏山) 根的北魏、隋、唐及宋、元摩崖石刻,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既有极高的雕塑艺术造诣,又有研究和欣赏的价值,体现了同期同类石刻的较高水准,是罕见的石刻珍品。
在挂甲山脚下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 年)开始至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 年)九百多年间的历代摩崖石雕,共有五区七组之多。其刻工之精细、造形之优美,使游者赞叹不已,其中有一佛像,右手托腮,左膝微屈,两目微合,神态自若,运用了浮雕与线雕相结合的、富于立体感的手法,实为精品之作。
挂甲山隋唐造像,现存于吉县挂甲山佛阁寺院内崖壁上,自东向西第二龛。红砂石质。保存基本完好。雕刻于隋末唐初,雕刻手法为剔地圆雕。龛高100、宽85厘米。题材为一佛二弟子。
金天会七年(1129)镌刻。现存于吉县挂甲山佛阁寺后院东南角。长方形。红砂石质。长70、宽140厘米。内容是序和三首诗。码文为楷书,共26行,454字。保存基本完整,局部有损毁。
吉县寺庙祠观星罗棋布,数量极多,有庙堂者必有碑刻,由此可见,吉县的碑碣石刻也十分丰富,县城东部的高天山庙宇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迥异,是迄今发现石碑存量较多的地方,仅祼露在外的碑碣就有近百通(方),是研究道教文化和吉县历史的重要实(石)证。
纪年不详。现存于吉县高天山主峰西南门。砂石质。残高35、宽56、厚13厘米。仅存下部。大部分字迹风化脱落,仅剩个别字迹可辨识。韩懿修书,行草体。
《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吉县卷》无疑是吉县的另一部“县志”,其资料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 是无价可估的,将为探究吉县历史、弘扬地方文化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吉县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自夏商古耿发展至今,虽历经漫漫岁月沧桑,但石刻却以独特的形式, 反映了历史文化的风貌,传承了文明,承载了厚重的民族、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