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图荐书 · 第446期丨古籍部:中华再造善本《天工开物》(三十六)——《五金》下篇

教育   2025-02-06 18:39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本书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作者是明朝宋应星。全书记载了农业、手工业下不同的生产技术门类。各篇详细描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过程,辅以插图说明,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华再造善本《天工开物》现藏于市图书馆二楼新善本书库,该书共1函6册。今天与大家分享第十四卷《五金》中《锡》和《铅》的相关内容。
锡在中国的分布偏于西南各地,东北很少。古书中将锡称为“贺”,因为临贺县产锡最盛,故而得此名。现在供应全国的锡,单是广西南丹、河池这两个州就占十分之八,衡州、永州次之,云南的大理、楚雄虽然产锡甚多,但路途遥远,难以运输。
锡有山锡、水锡两种,山锡中又有锡瓜、锡砂两种。锡瓜块大如小葫芦,锡砂像豆粒,都是挖土不甚深便可得到。有时土中矿脉充斥,便从山土下落,任人拾取。水锡出于衡州、永州的小河中,广西则产于南丹州境内的河中。其质地为黑色粉状,像用罗筛过的面似的。南丹河里所产的水锡,居民在前十天从南淘到北,后十天又从北淘向南。越是淘取,砂锡越是日渐生长,百年不竭。但劳累一天,淘洗、熔炼后不过得一斤锡。再将炉炭成本计算在内的话,所获之利并不多。南丹山锡产于山的背阴,其地无水淘洗,可用许多竹筒接成水槽,从山的阳坡引水淘洗土滓,然后入炉。


炼锡时也用洪炉,炉内装入锡砂数百斤,堆架起来的木炭也用数百斤,鼓风熔炼。火力到时,如锡砂还不能立刻熔化,就要投入少量铅作引子,锡才开始顺畅地流出。也有用别处炼锡时剩下的炉渣作引子的,此时炉底下用炭末、瓷器粉末铺成平池,旁边安装铁管作为小槽道,锡熔化时就会流出到炉外的低池内。锡刚出炉时颜色洁白,然而太脆,一锤打便要破裂。向锡中加入铅才能使其变柔,这样才能用来制造器物。卖锡的人在其中掺杂的铅太多,要想提纯,便将其熔化后放入醋中淬八九次,铅便会化成灰而除去。生产锡只有这个方法。


产铅的矿山比产铜、锡的还多。铅矿有三种,一种出于银矿脉石中,含有银,初炼时与银在一起成团块。再炼时铅与银分离而沉在炉底,叫银矿铅;这种铅在云南最多。另一种出于铜矿脉石中,入炉熔炼后,铅先流出,随后流出铜,叫铜山铅,贵州产的最多。另一种铅出于单独的铅矿,采矿者挖山石、提油灯寻找矿脉,此矿脉像银矿脉那样曲折。采出后便淘洗、熔炼,得到的是草节铅。这种铅在四川嘉州、利州出产最多。其他还有雅州(今四川雅安)出产的钓脚铅,形状像皂荚子,又像蝌蚪子,出于山涧的砂中。江西广信府上饶、饶州府乐平出杂铜铅,剑州(今四川剑阁)出阴平铅,产地难以枚举。
提炼银矿中的铅,方法是熔炼银矿,银流出后铅便沉在炉底,再熔炼炉底物料,才得到铅。草节铅则一次入炉熔炼,炉旁通一管,以便将铅水注入长条形土槽内,所得到的铅叫扁担铅,又叫出山铅,以别于在炼银炉内多次熔炼出的铅。铅价值虽便宜,其变化却很是奇特。白粉、黄丹都是铅变化成的。使银炼得精纯,令锡变得柔软,都靠铅的作用。

推文:   
部门:古籍部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

大同市图书馆
大同图书馆御东新馆将实现由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功能到社区大文化和政府社会功能的延伸,成为政府工作会议、时事政治报告、社会外事活动、文化系列展示、大型文化活动等政府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图书馆在职能上的一大突破和功能上的一大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