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农历正月初六
万
物
复
苏
天
气
渐
暖
2025
乙巳年
2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3
立春
4
5
6
7
8
9
立春节气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标志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今年公历2月3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迎来立春这一节气。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立春的意义非凡,它意味着严寒的冬季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即将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如今北方部分地区,才奏响春天的前奏,仍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一切尚未复苏。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来
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立春物候
古人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三候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大自然的逐步变化。
一候 · 东风解冻
随着立春的到来,温暖的东风缓缓吹拂大地,严寒的气息逐渐消散,冰封的大地开始解冻,土壤变得松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这是春天来临的最初迹象,宣告着生命即将从沉睡中苏醒。
二候 · 蛰虫始振
蛰伏在洞穴中的昆虫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慢慢苏醒,蠢蠢欲动。虽然此时它们还没有完全走出洞穴,但生命的活力已经在它们体内悄然涌动,预示着自然界即将恢复生机与活力。
扫/码/立/体/阅/读
三候 · 鱼陟负冰
此时河面上的冰还未完全融化,但鱼儿已经开始在水中游动。由于水面上仍有浮冰,在阳光的照耀下,水中的鱼儿仿佛背负着冰块在游动,形成了一幅独特而美妙的景象。
扫/码/立/体/阅/读
立春习俗
立春节气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迎春
这是立春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迎春活动由天子亲自主持,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祭祀迎春,祈求丰收。
在民间,迎春活动也十分热闹。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队伍中常常有扮演春神句芒的人,他手持春鞭,象征着催促春耕,寓意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鞭春牛
春牛是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牛身高4尺,象征四季;身长8尺,代表八节;牛尾长1尺2寸,寓意12个月。
鞭春牛又称“打春”,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用彩鞭抽打春牛,把春牛打得粉碎,然后争抢春牛的土块,拿回家中,放在牛栏内,认为这样可以促进牛的繁殖,保佑农业丰收。鞭春牛的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也提醒人们要抓紧农时,开始春耕生产。
扫/码/立/体/阅/读
咬春
立春节气,有些地区会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除了吃萝卜,北方地区还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春饼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卷上豆芽、韭菜、粉丝等炒成的合菜,再加上甜面酱,味道鲜美。春卷则是将馅料包在薄面皮中,卷成筒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咬春的习俗不仅是为了品尝美食,更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健康平安。
岁序更替,立春至矣。
在这热闹非凡的立春时节,
愿你我共赏春光,不负韶华。
— 完 —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原作者表明其身份要求停止使用,
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