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图荐书 · 第451期丨方志馆:传承史志文化 展现方志魅力 ——《大同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之《大同宝塔》

教育   2025-02-08 18:07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同历史文化丛书》现藏于大同市图书馆(大同市少儿图书馆)四楼的“大同方志馆”内。该系列丛书分为十辑,每辑又分为十册,深入反映大同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书中内容纵贯古今、叙述生动、图文并茂,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大同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关注大同历史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全面、系统地解读大同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创造力,使广大读者能通过《大同历史文化丛书》充分了解、认识、研究大同的历史文化。本期推荐《大同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之《大同宝塔》。

作       者:

葛世民、葛   钢

出  版  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  S B  N:

7-203-5022-X

馆藏 地址:

方志馆


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的。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始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佛塔是: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东汉政府为藏佛经,于都城洛阳白马寺内所建的大方塔。
早期我国建造的佛塔多用于藏舍利。随着佛塔在中国的出现和大量的兴建,其他教派也时有仿效,甚至在民间为了振兴文风,点缀风景,或登高远望等等,也往往要建塔。至此,塔的作用也远远超过了宗教的范畴。有的建塔作为江河导航的标记,有的作为城乡交界的象征,有的作为风景装饰,还有的作为军事瞭望台等等。如大同东南角城墙上修建的雁塔,就是作军事上瞭望用的。这类塔多是从明代开始大量出现。我国的宝塔,就其形状和性质来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高达百丈的摩天巨塔,有规整严谨的圆形、方形佛塔,也有奇巧华丽的多边形宝塔;有用砖石、木料建筑的佛塔,也有用琉璃或金属雕铸的宝塔等等。可谓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图片:《大同宝塔》)


历史上古城大同,可谓是宝塔林立。因此,被誉为“宝塔之乡”。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将佛教作为国教,在其统治下的区域内,竟有寺院三万多所。北魏早期的京城(包括京畿地区)——平城(大同),就有数百座之多。其后期的京城洛阳则更多,而宝塔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大同宝塔》一书从“佛塔的演化”和“大同宝塔”两个部分分述佛塔在中国的建造、演化及大同现存的众多宝塔。如“云冈石窟的宝塔”“世界木塔之冠——应县释迦塔(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划归朔州)”“禅房寺塔”“广灵水神堂塔”“浑源千佛塔”“灵丘觉山寺塔”“法华寺塔”等等,都从历史、布局、结构、壁画塑像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让读者从该书就可以了解“塔”,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建筑艺术、结构学、力学、布局规划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更能通过“塔”去深解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塔”不仅是宗教、历史、文化、美学、雕塑、考古、民族学等学科的具体反映和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和象征。


“灵丘觉山寺”——作为2024年大热的《黑神话:悟空》在大同的6个取景地之一,书中也对坐落在寺中的“觉山寺塔”进行了详解。

【原  文】

灵丘觉山寺塔坐落在县城东南10公里的觉山之中,建于辽代大安五年(1089),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辽代密檐砖塔。觉山寺的其他建筑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所重建。 
觉山寺,背靠悬钟山,前临唐河,群山环抱,气候温暖,景色秀丽。据《灵丘县志》记载:北魏太和七年(483)曾建寺院,并赐额题:“觉山寺”。但五代时(907~960)已“败毁”。辽大安五年开始重建,仍叫觉山寺,此塔为寺院中的主体建筑。明天启六年(1626)大地震,除该砖塔无损外,其他建筑“庙貌摧残,钟虚寝废,杳莫可寻”。其后,崇祯三年、康熙二十七年都建而又毁,只是砖塔仍在。一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僧人龙诚在“四乡民众” 资助下,寺院才得以重建。 
该寺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十分紧凑,占地7000 多平方米,按三条轴线布局殿宇。东轴线依次是:魁星阁、碑亭、榜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线依次是: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西轴线是:文昌阁、砖塔、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以及其他厢房。共134间。鳞次栉比,规模宏大。 
砖塔就坐落在佛寺西部的塔院中,八角形的砖塔高43.5米。塔基座有两层,第一层为方形,边长19.6米,第二层为八角形。其上又置须弥座二层,在第二层须弥座上有斗拱和平坐。须弥座的束腰部分,由力士把每边分割为三间,每间一个佛龛,龛内雕刻有一尊坐佛,周围还有歌舞伎,生动优美,栩栩如生。力士承托着普柏枋,普柏枋上是砖雕斗拱,转角处施45度的斜拱。斗拱上是砖雕的平座和栏板。栏板有二层,每个边的栏板均由望柱分割为三开间。下层栏板雕着各种几何图案,上层栏板雕饰小型莲花瓣,有的莲瓣已伸出了栏板之外。莲瓣是塔身的莲花宝座。此塔就坐落在这巨大的莲花之中,寓意莲花是清净崇高的净土,是“佛和菩萨之常座也”。 
八角形的塔身第一层十分高大,每个角上都雕有圆角柱,支撑上层塔檐。塔檐和圆角柱之间的柱头上是雕刻的普柏枋、栏额和斗拱。一层塔身的南侧开门,东西两面为假门,其他各面开假窗。这一层塔身内有八角形的内室,内室中央建造了中心柱子可绕柱行走。这与其他辽塔的建筑有所不同。塔内墙壁上有60平方米的壁画,题材是菩萨、冥王等,人物的造型和绘画技巧洒脱,线条流畅,为辽代作品。 
塔的第二层到十三层,都是在砖砌的普柏枋上又雕刻斗拱,斗拱承托着远挑的塔檐。塔上出檐逐层递减,并向塔中心收缩。 
塔的第十三层以上为攒尖顶,塔顶上建莲花刹座,座上置铁刹。宝刹有覆钵、相轮十三层、刹杆等。杆上有八条铁链,分别固定在塔顶脊上。 
整个塔的造型雄伟壮丽,上下两部分的平座以其细致繁密的雕刻,如佛龛、人物、几何图案、莲花、斗拱、栏杆等等,来衬托高大而平滑的塔身,使塔身显得刚健有力。十三层的出檐和递减,至高刹结束,给人以优美、庄重雄伟的感觉。该塔是我国辽代密檐塔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图片:《大同宝塔》)


宝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中国文化和宗教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崇高、庄严和神圣,也承载着信仰和理想。愿读者能通过《大同宝塔》一书去了解大同“塔”的建筑形式、建造目的和内容,更欢迎大家能实地去领略,历史文物“塔”在大同雍容华贵、形态多姿、异彩纷呈的风采。


[注:本文所载部分文字出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  大同》 《大同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大同宝塔》]





推文:王晓芳

部门:方志馆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


大同市图书馆
大同图书馆御东新馆将实现由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功能到社区大文化和政府社会功能的延伸,成为政府工作会议、时事政治报告、社会外事活动、文化系列展示、大型文化活动等政府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图书馆在职能上的一大突破和功能上的一大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