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图荐书 · 第448期丨北魏文献馆:探源北魏典籍瑰宝——《北魏云冈》

教育   2025-02-07 18:28   山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         著:王建舜

出   版   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索   书   号:K879.224/1

馆 藏 地 址:北魏文献馆

云冈石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一部民族历史,更是一部佛教美学,它是5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宗教思想文化运动的创举、伟大辉煌的佛教艺术创作、永恒独特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审美符号,是拓跋鲜卑人举族迁徙、牧游天地、建立王朝、彰显文化、融入中华的文明创造,也是人类佛教石窟艺术从未有过的巅峰和杰作。王建舜老师的这本《北魏云冈》将带我们领略北魏历史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基地——云冈石窟。
王建舜,教授,研究方向为云冈石窟艺术美学和北魏历史文化。曾担任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副院长、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了《云冈石窟艺术论》(全三册)-《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云冈石窟双窟论》《云冈石窟的故事文明》和《北魏文化经典》(全三册)-《北魏陶俑》《北魏云冈》《北魏佛寺》等著作,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有多部著作获省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云冈石窟开凿在北魏王朝的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平缓宏阔的地段,开建时间为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初(460)。就其地理特征而言,这里是由内蒙古草原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也是进入北魏首都平城之前一段难得的山野吉祥、川水缓流、视野开阔的风水宝地,如古籍所记:“上出浮云,下临绝壑”(《重修大佛寺碑记》);“林渊锦镜,缀目新眺”(郦道元《水经注》)。就其时间特点而言,正是北魏王朝从“太武灭佛”到“文成复法”后皇家倡导佛教恢复、社会有序、思想开放、文化自信的历史阶段。
本书以北魏王朝首都平城西郊武州山南麓云冈石窟各个区域、各个时期、各种石窟、各类造像作为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典型、文化典型和审美典型,从艺术、文化、民族、历史、佛教、美学和人类学、符号学的综合视角,予以描述和阐释。书中不仅对云冈石窟的建造背景、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北魏文成帝的支持,到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艰辛历程,再到后续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都有清晰的脉络梳理,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云冈石窟从无到有的伟大建造过程。

书中对“昙曜五窟”的解读尤为精彩。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风格分析或历史考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造像背后的精神世界。那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像,不仅是北魏皇权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对永恒真理的追寻。佛像微微下垂的眼睑,既是对众生的悲悯,也是对无常的超越。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石头背后的温度,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在民族融合的视角下,云冈石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指出,那些带有明显犍陀罗艺术特征的造像,不仅见证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轨迹,更折射出北魏王朝开放包容的胸襟。而中原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入,则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融合创新能力。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最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对云冈石窟艺术永恒价值的诠释。在数字化时代,一切似乎都变得转瞬即逝。但云冈石窟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直抵人心。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的造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巅峰,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见证。

云冈石窟是一部民族历史,是一部北魏王朝开创伟业的民族历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佛教美学,是一部至深、至精、至善、至美、至妙的佛教美学。如果你对北魏历史文化感兴趣,对云冈石窟充满好奇,那么就翻开这本《北魏云冈》吧,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云冈石窟背后的故事,感受北魏文化的独特魅力。


推文:朱晓娟 部门:北魏文献馆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

大同市图书馆
大同图书馆御东新馆将实现由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功能到社区大文化和政府社会功能的延伸,成为政府工作会议、时事政治报告、社会外事活动、文化系列展示、大型文化活动等政府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图书馆在职能上的一大突破和功能上的一大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