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图荐书 · 第436期丨古籍部:中华再造善本《天工开物》(三十五)——《五金》中篇

教育   2025-01-30 18:02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本书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作者是明朝宋应星。全书记载了农业、手工业下不同的生产技术门类。各篇详细描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过程,辅以插图说明,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华再造善本《天工开物》现藏于市图书馆二楼新善本书库,该书共1函6册。今天与大家分享第十四卷《五金》中《铜》和《铁》的相关内容。

供世上所用的铜,不管采自山上或出自冶炉,都只有红铜一种。铜与炉甘石或锌掺和熔炼,则转变其颜色成为黄铜。铜再与砒霜等药制炼,则成为白铜。铜与矾石、硝石等药制炼,又成为“青铜”。铜与广锡共炼则成为响铜,与锌共炼则得铸铜。但最基本的原料只是一种红铜而已。



出铜的山总是夹土带石的,挖数丈深即可见包在外面的脉石。这种石形状像姜,而有铜星,亦名铜璞,冶炼后仍有铜流出,不像银矿的脉石那样被抛弃掉。铜砂在脉石里的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有的像鍮石,有的像姜铁。土滓淘洗掉以后,将其入炉冶炼,经熔炼从炉旁流出的是自然铜,也叫石髓铅。

铜矿有数种,有全体都是铜而不夹杂铅、银的,在熔炉中一炼即成。有与铅共生在一起的,这种铜矿的冶炼方法是在熔炉旁边开高、低两个孔,铅先熔化从上孔流出,后熔化的铜从下孔流出。


将红铜炼成可锤锻的黄铜,要用一百斤自风煤炭和泥作成煤饼,燃烧时不需鼓风,烧起来昼夜通红。用泥瓦罐装十斤铜,再装入六斤炉甘石,置于炉内,原料自然会熔化。后来人们鉴于炉甘石烟飞时有耗损,遂改用锌。每红铜六斤,加入锌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却后取出,即成为黄铜,任人打造成各种器物。用铜制乐器时,将矿山出产的不含铅的两广产的锡与铜同入炉内熔炼。

铁分生铁、熟铁,出炉后未经炒过的是生铁,炒过的是熟铁。生铁与熟铁混合一起熔炼后,便成为钢。生产供铸造用的生铁,便让铁水流到条状或圆块状的型模中,再从模子里取出使用。若造熟铁,则在生铁水流出几尺远而低几寸的地方,筑一个方形的塘,塘边砌一低墙,让铁水流入方塘内,数人持柳木棍并立在墙上。事先将黑色的湿泥晒干,捣碎并用细罗筛成面粉状的细面。一人迅速将泥面撒在铁水中,其余众人用柳棍急忙搅拌,生铁即刻便炒成熟铁。柳棍每炒一次,要烧损二、三寸,用过几次再更换新的。炒过后稍微冷却时,或就地在方塘内将铁水切划成方块,或提出来捶打成圆饼,然后出售。


炼钢铁的方法是,先将熟铁打成薄片,像指头一样宽,长约一寸半。然后用铁片包扎紧,将生铁放在扎紧的熟铁片上面,再用破草鞋覆盖在最上面,铁片下面涂以泥浆。再放入熔炉内鼓风,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成铁水,渗淋到熟铁之中,使生铁、熟铁二者相互结合。自炉中取出后反复锤打,这样得到的产物俗名叫团钢,也叫做灌钢。



推文:   
部门:古籍部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

大同市图书馆
大同图书馆御东新馆将实现由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功能到社区大文化和政府社会功能的延伸,成为政府工作会议、时事政治报告、社会外事活动、文化系列展示、大型文化活动等政府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图书馆在职能上的一大突破和功能上的一大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