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单出头《红月娥做梦》

民生   2024-12-04 10:52   吉林  




  对《红月娥做梦》这出戏的喜爱大概源自于多年前的一次采访。那是2006年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很好,斜挑着透过贴着窗花的老式木框玻璃窗,照在当时已经66岁的关长荣老师身上,像披了一件织满金色毛绒的戏服。而唱的就是关老师的拿手好戏——单出头《红月娥做梦》,“独坐香闺红月娥,思想起罗章俏皮的哥哥……”,没有伴奏,没有音响,却一时间让我窥探到朴拙本味的二人转之美。恍惚间,眼前哪里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白发斑驳的老艺术家,分明是一个娇羞妩媚的少女,又是一个泼辣大方的女将。而随着梦境的展开,她一会儿是这个角色,一会儿一耸肩一转身又变成另外一个人物,跳入跳出,一个人演了好几个角色,一个人唱了一台戏,人、戏、梦浑然融合,把女将红月娥阵前爱上罗章,回营后夜梦与其完婚的故事唱得诙谐幽默又灵动传情,令我至今时时想起,难以忘记。


  关长荣(1939-2007),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代表剧目《马前泼水》《二大妈探病》《红月娥做梦》。现在很多网站能找到1961年关长荣老师录制的《红月娥做梦》原声唱片,这个版本几乎是二人转剧目最早录制出版的唱片了。

  单出头《红月娥做梦》表演:关长荣 吉林电视台专题片《老乡话东北》
  《红月娥做梦》这个戏在不同的地方剧种、地方曲艺中都有其保留曲目,仅仅大鼓艺术这个门类中,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都各有传唱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据考证《红月娥做梦》的故事源头是《隋唐演义》,又以《隋唐演义》的衍生说唱故事《小西唐》为母本流变传承了大约四个阶段,分别是:豫剧《小二姐做梦》→鼓词《王二姐做梦》→鼓词《红月娥做梦》→单出头《红月娥做梦》。

  而二人转行当里边的《红月娥做梦》则传承历史悠久,在吉林地方戏曲研究室1980年出版的《二人转史料(3)》中,二人转老艺人李青山在口述文章《“百发百中的‘打斗’唱”——谈<红月娥做梦>》中详细回忆了当年他和老艺人徐珠学习《红月娥做梦》的情景:徐珠从三十多句的小唱本唱起,边演边编,越编越好,越唱词句越多,超过了二百多句,不断根据演出反映和东北地域特点丰富完善人物,又在40岁的时候传授给19岁唱包头的李青山,全套的玩意悉心口传身授。这是《红月娥做梦》在二人转艺术范围内第一个传承阶段,也算是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是《二人转史料(3)》《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吉黑合卷)中的李青山口述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青山老先生又将《红月娥做梦》传给关长荣、高茹、李晓霞等学员、演员,一时间《红月娥做梦》唱遍黑吉辽东北大地,唱响全国,甚至在香港也大受欢迎。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涌现出一批唱功一流的演员,另一方面是由于单出头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一人分饰多角,跳入跳出,灵动多变,诙谐有趣,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且《红月娥做梦》中“刀摁脖子问亲事”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引起极大共鸣,总之风头一时无两。甚至20世纪60年代四平地区曾举行过“红月娥会师会”演出,一台节目不同演员分别只演《红月娥做梦》一个剧目,参加演出的都是各县剧团的顶尖演员,大家赛着唱,剧目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个阶段是《红月娥做梦》传承的第二个版本,也算第二个阶段。

  单出头《红月娥做梦》表演:高茹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
  2000年,高茹的徒弟闫学晶演出的《红月娥做梦》进入了中央台春节戏曲晚会。这出戏脱离了原来单出头“千军万马,全看一个人”的传统表演形式,加入了伴舞、伴唱,舞台效果极佳,不但老戏迷耳目一新,年轻人也是喜闻乐见。

  最近看到吉林省直文艺院团优秀舞台剧(节)目惠民系列演出——《二人转专场》中出现了《红月娥做梦》这出戏,由此可见优秀剧目总是富有生命力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总是不变的,就像《红月娥做梦》结尾唱到的:“天外传颂鸳鸯话,人人爱唱喜登科。”

  单出头《红月娥做梦》表演:周春燕 《二人转艺术》,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红月娥做梦》词条[Z].二人转词典.辽宁省丹东市群众艺术馆,1985.

  苏景春.《红月娥做梦》及“梦”后的《罗章跪楼》[J].戏剧文学, 2012(2).

  李青山口述 于永江整理.“百发百中的‘打斗’唱”——谈《红月娥做梦》[C].二人转史料(3).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 1980.

END
作者李松松
来源|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编辑|王伟光  初审|郭帅 张楠
复审|曲翱 曹淑杰  终审|陈尤欣

吉林文脉
在这里读懂吉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