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绿美法依哨

时事   2024-10-15 19:34   云南  

法依哨

一个彝族村寨

一个既保留着农耕文明时代的

古朴、宁静

又被现代艺术气息点染的村庄

法依哨

坐落在老昆河公路弥勒段

路边的一个小山包上

每次坐车从老昆河公路走

我都会深情地凝望它

它高高地矗立在小山顶

苍翠的古木掩映着幢幢新居

白墙青瓦后是开满山岗的野花

山脚大片平坦的农田麦浪翻滚

冬吐绿、春摇金

每一次

我都会被这诗意的村庄

所吸引和打动

四月,大地生机盎然,我又在著名作家海男老师的镜头和文字里,看到了“母语中的法依哨”。清晨,村庄在鸟鸣中醒来,阿细的男人和女人走到田野,收割春天的果实。在滚动的麦浪、金色的麦浪、诗意的麦浪中,他们挥舞着镰刀割下一捆捆结穗的麦子,一堆堆摆放在田边。成熟的麦子,散发着谷物的醇香,隐约中似乎还嗅到了大饼的香味、面包的香味,大地滋养着万物,更滋养着人类。金色的麦浪冲击着眼球,那是梵高画布中最明亮的色彩,此时,这些金色的麦浪、山峦起伏的村庄也落入海男的画布上。她说,在法依哨生活,获得了写作和绘画的安静时光,我们游走,但更多的时间用于厮守内心的语言。


麦田的中间、四围散布着古老的核桃树,这是阿细人最喜爱的树种,只要走进阿细人的村庄几乎都有核桃树。收核桃的季节,这里的人们会给亲戚朋友送去田野的礼物,带着山野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明月的光华,这样的核桃吃起来特别香。

四月,是马缨花盛开的季节。法依哨背后的山岗上,马缨花热烈奔放,它们把炽热的红、娇美的粉、素雅的白送给春天。阿细人热爱自然、爱护林木,他们感恩大地对人类的馈赠,在他们生活的地方,绿树葱茏,枝繁叶茂。每年农历二月、四月,阿细人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各村活动时间不等,在毕摩的主持下,用最好的猪、羊祭祀树神,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每家每户都要准备食物,祭祀完毕,全村聚餐,弹起三弦,跳起月,载歌载舞,这是春天的礼赞、劳动的礼赞,是对来年生产劳动的祈盼,是对丰收的祈盼。


海男和她的妹妹、好友从村口出发,去寻找马缨花。她说,这是中国的莫奈花园,印象派画家的摇篮。走过村庄,穿过麦田,她们遇到放羊的老人、背柴的阿嫂、开着拖拉机的大哥、买棒棒糖的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安宁而美好。这是海男书画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春天,书画院开馆以来,海男数次来到法依哨,行走在乡村的土地上,聆听乡村物语,每次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在这里她静心创作长篇小说,她写下组诗《法依哨》。海男书画院也迎来一拨拨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文学爱好者、书画爱好者,她们做客书画院,交流文学、畅谈艺术,让山区的彝族村庄充满了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

四月,我和好友来到了念叨几次的海男书画院。书画院坐落在村庄的高处,是由原来的一座粮仓改造的,石墙木楼青瓦,独具特色,别有风范,古典中透着简朴,典雅中透着浅俗。一楼墙体沿用了粮仓的石墙,二楼以上为木门、木窗、木楼梯、木栏杆,有石头的坚硬,有木材的柔和,一冷一暖,融入了建筑艺术的美感。走到书画院大门,挂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字的匾额“海男书画院”,左边墙壁还挂着“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实践基地”的牌匾。


进入书画院,空间宽阔大气,石墙上挂满了辨识度很高的油画,色彩明艳、线条特别、意境幽深。每一幅画都是一首诗,每一幅画都是心灵的秘密花园,每一幅画都张开了飞向天空的翅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崇。欣赏她的画,感觉就像在读她的诗歌、散文,看似线条凌乱、天马行空,但意象和神韵在那儿,艺术和美在那儿,在每一幅画里似乎都有鲜花、枝蔓、鸟儿、河流,我常常理解为画家足迹所涉的彩云之南。海男曾说,绘画是她身体里的另一片新大陆,是她“灵魂表达”和与世界相处的另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我们去的那天,村中的两个小朋友也去到书画院,她们在海男老师的指导下,正展开想象、恣意涂鸦,画下心中的美好和未来。

清风微凉,时光静谧。我们在书画院共同动手做晚餐,对着窗外的云霞、远山畅谈文学,喝着溢满麦香味的啤酒。海男老师同我们聊她从18岁开始写诗歌、上鲁迅文学院,一路追寻文学的创作历程,谈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与艺术塑造,谈她父母的故土原乡红河,谈她在金沙江边成长和行走的往事。她还给我推荐了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巴尔特的《埃菲尔铁塔》,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的爱情》等她特别喜爱的书籍。欢愉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离开书画院时已是夜幕四合,村子里的阿细姑娘们已经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要去跟小伙子跳月去了。


除了本省的著名作家、画家入驻法依哨,外省的著名诗人、作家叶德庆也入驻法依哨。这位居住在上海的作家、诗人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当起了法依哨的村民,享受着村庄的宁静与孤独。诚如他所说,在这个浮躁的人世间,孤独似乎已经成为奢侈品。一个写作者就是要静下心来,习惯孤寂的生活,不断沉淀、反复锤炼,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他的“天际流”书院,流出了组诗《弥勒云》,还有更多更美更有品位的诗歌将要流出。“诗歌是炼金术,等待我慢慢地熬”,这是叶老师坚守的文学信条。


在村庄,叶老师还和村民们一起种地拾柴,偶尔也到镇上集市买了菜做饭,和村民们大碗喝酒,然后在月亮下、在长塘边听村民们讲述这个村庄的往事。我想这些生活的体验,一定会为叶德庆老师的诗歌注入新的血液。诗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的“高于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叶老师曾在海男老师对他的访谈中说道,诗歌作为历史、文化、文学、文体的一部分,甚至包括神性的一部分,每一首诗都是在寻找另一首诗,文字的与隐喻的。没有现实的诗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诗是枯燥的。


艺术家进驻乡村,文艺助推乡村振兴,法依哨的田野气息、自然之美、彝族文化正在被艺术嫁接,开出甜美的乡村艺术蓓蕾。这样的场景常常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民国时期,闻一多等西南联大的师生冒雨来到彝山,他们背着行李,脚踏泥泞的山路,烟雨中有中国最睿智的大师,有最年轻的模样,这是远古与文明的碰撞。从此,世间开出了两朵艺术姐妹花:一朵是绽放在枝头的“阿细跳月”民间歌舞,一朵是闪烁着民族史诗光芒的“阿细先基”(两项都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时,网友田静精心打造的蚂蚁森郊庄园,也让法依哨成了“网红打卡地”。她与父母一起亲手规划、亲手种植,几十种花卉苗木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花园,红的、粉的、白的、紫的、黄的,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走进庄园就走进了梦中的花园、走进了诗意的春天,让人流连忘返。千里之外的网友驱车来到这里,知名的主播来到花园做直播,人们被乡村的美深深吸引,体验乡村美好生活。


法依哨——麦田飘香的村庄、马缨花映红的村庄、阿细跳月的村庄、云端上的村庄,节令变幻着色彩,大地的调色板随时为它调出美丽的色彩。它正期待更多的文化创意人士、作家入驻,开出更多绚丽多姿的文艺之花。海男老师说,灵魂中依恋的东西很少,遇见了,就是命中的乐队,我们低声地演奏着。晚安,法依哨!

作者:刘玲 (作者系弥勒市文联原主席)

来源:《 云南政协报 》(2024年10月12日 第08版)

编辑:何健美

校对:杨泽琰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丁观有




    

云南政协报
政协组织的宣传窗口,政协委员的精神家园。作为云南省政协的机关报,《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省各级政协及政协组织的工作动态,也可以聆听政协委员心系云岭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