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多省市选调开始“拒绝”名校留学生,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遇到学生咨询留学和就业相关的问题。这几天,不少学生跑来问我:“张老师,听说好多地方都不要海归做选调生了,我还要出国读书吗?”
看着孩子们困惑的眼神,我觉得有必要聊聊这个话题。最近广东、北京、山东等地相继调整选调生政策, 不再把“海归”列入招录范围 ,这个消息确实让不少准备出国和已经在国外读书的学生心里犯着嘀咕。
记得前两天,一个刚从英国名校硕士毕业的学生小王跟我说:“我本科是清华的,硕士选择去了剑桥,原本以为这样的背景能给自己多一些选择机会,没想到现在连选调生都报不了。”
说实话,我理解小王的失落。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政策调整也不全是坏事。 留学的价值从来就不应该局限于就业上的“敲门砖” 。
过去十几年,我看着太多学生带着“镀金”的心态出国,回来就指望着拿个“海归”的标签去占优势,这确实值得反思。
广东这次的政策调整,连哈佛、剑桥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都不再列入选调范围,看似有点“一刀切”。
不过转念一想, 选调生制度的初衷是选拔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 。
在基层工作,比拼的可不光是学历和文凭,更重要的是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案例。
我有两个学生,小李和小张,都是清华毕业的。
小李选择去美国读研,小张留在国内考了选调生。
三年过去了,小张已经在基层挑起了大梁,而小李回国后发现自己需要重新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
这告诉我们, 成长道路千万条,选择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清自己想要什么 。
有学生问我:“那我还要出国吗?”我的建议是: 出国留学的决定要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之上 。
如果你是冲着某个专业领域去深造,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那就大胆地去。
但如果只是为了混个“海归”的名头,那还是省省吧。
说到底,这次选调政策的调整,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人才评价正在回归理性,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而不是表面光环 。
对想报考选调的同学来说,与其纠结于留学与否,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基层工作,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
能力就像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真正优秀的人才,不管是国内培养还是海外归来,最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对在校生和留学生来说, 与其担心政策变化,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真本事上 。
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立足之本。
我常对学生说,人生就像座大山,有人选择从正面爬,有人喜欢绕道而行。 选什么路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然后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